作为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学习呢?

如题所述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家长。2011年到2021年这十年间,学前教育改革不断带给我思考,也让我和孩子收获了成长。
一、作为教师,我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真游戏”“生活即教育”等词语陆续进入幼教人的视野,我的心中不禁生出一系列疑问:究竟什么才是真游戏?幼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如何才能读懂幼儿?通过培训学习、专家讲座、观摩活动、实践研讨,我在自身的转变中找到了答案。
1.理念上的转变,从关注怎么教到关注怎么学,从读懂教材到读懂幼儿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比如:科学领域认识水果,就调动幼儿的感官,通过摸、闻、看、吃来感知它的特点;沉浮概念,就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猜想;数学领域,可以在分食物、分玩具等实际操作中学习数的分解等等。如果设计活动,我会先了解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同时会充分理解尊重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支持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比如在学习剪刀的使用中,动手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剪直线,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沿曲线剪或者沿轮廓剪图形。
2.教学模式和教育途径上的转变,从单一的集体教学转变为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户外游戏活动为一体
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及时把握其中蕴含的教育契机,在如厕、喝水、盥洗、吃睡等生活环节,通过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自理能力、卫生习惯、性别意识等。一日生活皆教育,很多目标单靠书本说教是无法实现的。
3.角色的转变,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
现在,我更多的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观察解读幼儿的行为。我会和幼儿一起创设环境、布置主题墙,一起制定班级公约;我会以小客人的身份交叉介入幼儿的“娃娃家”游戏,带动游戏更加深入;我会平行介入美工区、建构区,和幼儿一起设计,一起搭建,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4.教研状态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我不仅成为了教研的主人,而且常以自己的问题发起“由下而上”的教研。我非常享受这样的教研过程,并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新时代幼教人。
二、作为家长,我在体验中收获成长
我的两个孩子都是从城镇幼儿园毕业的。十年前后的对比,不仅让我看到了新教育理念下孩子的收获和成长,而且切身感受到家长教育理念的革新。
大宝是在集体教学为主、五大领域分科课程的模式下度过幼儿园学习生活的。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礼仪、学习习惯,但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和探究精神。二宝赶上了主题整合课程和游戏提到首位的新理念教育,阳光、自信,对新事物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喜欢探究尝试。
1.科学做好幼小衔接
家长从开始的不理解到配合支持,这期间我看到了注重学习品质培养的科学化幼小衔接理念对孩子的影响。在游戏中,他们敢于探究尝试,合作搭积木,探究怎样围合、叠高才会更稳固,建立了空间概念;他们做游戏计划,自主选择、分工协商,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他们下棋、拼图、走迷宫,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思维更加灵活了;在艺术世界里,他们自由创作,乐于想象;生活区,他们串珠、夹豆豆、叠衣服、系鞋带,自理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小肌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为日后的前书写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小超市、医院、娃娃家,他们学会了交往、沟通、合作、分享、表达自己的需要……
2.树立正确的的家庭教育理念
通过家长会、教育讲座、培训学习,先进又科学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观摩活动中,看到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们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只关注孩子会画什么、会唱几首歌、会认多少字、会算多少道算式这些显性的东西,更多地去关注隐性的东西,包括思维品质与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等。当孩子画了一幅画时,会用欣赏的口气问他画的是什么,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不是只关注画得像不像;生活中,会引导孩子去看日历、看时间、看温度计,让他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字宝宝有很多作用,而不是只关注他会算几道题;当孩子需要陪伴时,会拿起绘本每天坚持睡前亲子阅读,培养他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而不是只关注他认了几个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但是一个充满改革与创新的十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