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雪形成的原因是当水蒸汽遇到冷空气,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

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时会吸热,所以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能降雪的地方:气候区属中纬度至高纬度(即大约于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地方就会有降雪的机会,如果于低纬度地方中有些地势高于海拔2000米的中山或高原也有同样的机会。


降雪级别划分:

降雪等级标准通常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持续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为等级划分的标准。该标准一般采用持续时间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

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1.3~3.7毫米为小到中雪,2.5~4.9毫米为中雪,3.8~7.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7.5~14.9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以12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0.9毫米为小雪,0.5~1.9毫米为小到中雪,1.0~2.9毫米为中雪,2.0~4.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3.0~5.9毫米为大雪,4.5~7.4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9

雪形成的原因是:大气中需含冷的冰晶核,充分的水汽,以及气温在0℃以下。

雪是从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结而成。云中的低温使得水蒸气结成冰晶,当气温够低时,冰晶落到地面仍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

雪在融化时会吸热,所以融雪时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雪形成的条件是,大气中需含冷的冰晶核,充分的水汽,以及气温在0℃以下。

降雪的作用:

1、防冻保暖。

降雪后,地面上的雪疏松多孔,可以储存大量的空气,覆盖在土地上,有利于保温,使农作物安全过冬。

2、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融化后的雪水中含重水较少(重水对生物的新陈代谢有抑制作用),比普通水少了25%,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多,因此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3、促进作物的新陈代谢。

雪水的结构状态与普通水有很大不同,雪水在冷凝过程中很少混入其它气体,结构紧密,与生物细胞液非常接近,容易被生物所吸收。而雪水能激发酶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表现出很高的生物活性。

4、是一种天然的“肥料”。

雪水中有较多的氮化物,是一种“肥水”,因此总是说“瑞雪兆丰年”,有了雪水的滋养,土地自然能给植物更多的营养,产出更多的作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