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经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该怎样理解?

如题所述

“中国之中国”表示先秦时期诸侯国纷争的时代,“亚洲之中国”表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华民族的发展时代,“世界之中国”表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与亚洲其他国家、甚至欧美国家的竞争时代。

“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是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出的。《中国史叙论》全文包括八个部分,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意思是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意思是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意思是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

扩展资料

提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史叙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梁启超用“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既区分又整合了一部中国历史,可以说这三个范畴共同构成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解释框架。在经过必要的修正之后,从1840年开始的所谓中国的“近代”,就可以理解为既是“亚洲之中国”(以秦汉帝国为开端)土崩瓦解的过程,又是“世界之中国”(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逐步建构的过程。换句话说,中国的“近代”,一方面是一个原先的中央帝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危机四起的传统社会孕育和构建现代新型国家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彼此冲突、交织和纠缠,这就是“两个中国”之争。而以往所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不过是这一双重过程中暂时的、不稳定的过渡阶段和状态而已。
“亚洲之中国”的解体,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讨论。首先,中国作为古代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心国家,在一系列军事失败之后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二,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王朝兴衰的周期,鸦片战争前后,清王朝已进入衰败阶段,无力抵御新型“蛮族”的入侵。第三,日本作为东亚文明的边缘国家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采取以军事征服为特征的大陆政策,加剧了“亚洲之中国”的崩溃,并一再干扰和压制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之中国:在先秦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交流战争在各诸侯国之间,不超过中国传统范围;
亚洲之中国:秦汉至清中后期,中国整合为大一统帝国,成为亚洲朝贡体系的中心,交流战争在亚洲各国之间;
世界之中国:近代以来,东亚朝贡体系瓦解,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