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锋的著名书法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石锋,男,壮族,1961年9月生,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河池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西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河池市文联副主席。 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书法作品展并获奖,计有:
1991年入选第一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览,
1993年入选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览,
1996年入选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1996年入选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
1998年获第八届全国"群星奖"书法美术摄影展览优秀奖,
1998年入选"兰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
1999年入选首届全国扇面书法艺术大展,
2000年入选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2001年获广西文艺创作政府奖"铜鼓奖"。
2001年篆书汉诗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2002年行草宋词条幅入选首届兰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2007年楷书条幅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三等奖,
2008年7月入选全国千人千作书法作品大展。
此外,还三次获得广西书法篆刻展览一等奖,一次获得全国新闻界书画大展一等奖。2002年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称号,2006年7月获广西人事厅、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记二等功奖励。
补充资料一:
2007年10月19日,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评选在广东省中山市揭晓,共有35件作品获奖,河池籍书法名家石锋一件楷书作品荣获三等奖,这是广西书法作品自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举办26年来首次获奖。
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简称“国展”),是中国书法界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展览,被誉为书法界的“奥林匹克”,此前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在文艺界具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据介绍,本届国展共收到作者投稿58000多件,为历届最多的一次,竞争异常激烈。石锋的一幅楷书作品以清新的风格、飞扬的神采、雄毅的筋骨,获得评委的青睐,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三等奖。
石锋现任河池日报社社长、总编辑,1994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1999年当选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法作品入选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兰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等具有全国影响的国家级书法大展达十多次,2001年获广西文艺创作政府奖“铜鼓奖”,2002年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称号,2006年获广西区人事厅和区文联记二等功。
补充资料二:
为广西破“零”喝彩
——记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者石锋
■ 韦克义
在刚落幕的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上,我区书法家石锋的一件楷书作品荣获三等奖,实现了广西书法作品在“国展”评奖中的零突破。
据了解,本届“国展”在征稿数量上创历史新高,共收到来稿55274件,竞争异常激烈。评审委员会由55名专家组成,分设楷书、行草书、隶书、篆书、篆刻和国展论坛六个评审组。共评出35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从来稿的数量、作品的质量看,本届国展反映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基本面貌。 广西书协对九届“国展”高度重视。今年7月底新一届书协班子选出不久,就于8月17日至21日,组织广西书协与柳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九届国展冲刺班”,特邀权威专家为70多名学员讲课并点评作品。石锋等书协领导及一批实力书法家更是带头备战,潜心创作,在广西书法界掀起了浓厚的迎“国展”气氛。
广西投送作品共有963件,数量在各省市中位居20位。尽管作品数量少,但拿下了1个三等奖,另外还有2人获提名奖,4人入选展览,可谓成果丰硕。
对广西的文化艺术界而言,这个奖的意义也非同寻常。广西书法的群众基础虽广泛,但却相对薄弱,会写字的人多,练书法的人少。多年来广西虽有不少作品在书展中入选、获奖,甚至一度出现多名年轻书法家占据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近半获奖份额,引发热议的“广西现象”,但在国展上,之前尚未有突出的成绩,与文学、音乐、美术等文化门类取得的成果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石锋这次获奖,对整体提升广西的文化艺术档次,贡献也不小。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石锋第一次投稿并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书坛新人展开始,便一发不可收,在全国展、中青展、新人展、兰亭奖、群星奖、扇面展等具有全国影响的国家级书法大展入展获奖达十多次,成为广西书坛上的领军人物,由此获得广西文艺创作政府奖“铜鼓奖”,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称号,广西人事厅、文学艺术联合会记二等功奖励。此次国展获奖,绝非偶然,是他潜心书艺、水到渠成的又一次高品质回报。
纵观他十多年来的创作成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善于学习古人,注重在继承中创新,是石锋一直坚持的路子。他初学书法时,从唐楷起步,入门后主攻行草,以米芾、二王为根基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近十年,他又广泛涉猎楷、篆、隶书和篆刻,不断扩大书艺研究范围,坚持临池,不断从传统中吸收养分,创新技法,创作水平持续上升。在为第九届国展创作时,他确立了“不照搬古人,亦不重复今人”的指导思想,以褚遂良的风格为主调,弱化其用笔的一些明显特征,加入一些欧阳询、张即之的笔法。他在创作手记中透露了作品格调气质的形成及创新技巧:“……作品中透露出的韭花贴气息,是过去的临帖积累在书写中的不经意流露。通篇因字数较多,有意把字形大小错落处理得反差大一些。墨色则不去追求浓淡干湿层次,而希望通过用笔轻重的变化,营造纵深的空间。而在结字的细节上,对空间的疏密及长扁方圆的造型,要求尽可能做到既有变化,又不要过于夸张。”事实证明,他的创作路子得到评委专家的认可。
石锋学书,尤重读书。他出差每到一个地方,空闲时间最爱逛书店,回家的行李,多是沉甸甸的图书。他读书,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兴趣广泛,面宽量大。他认为,读书可以明事理、开眼界、长知识,生成对事物的敏锐反应;可以变化作者的气质,化去媚俗之气。气质好坏,是学习书法的第一要事。作者气质高雅,自然胸怀宽阔,品德高尚,不为名利所动,有理想,有见解,下笔便有韵味,有神采,有书卷气。但具体到书法学习,他却不是简单地盲从他人的学者化提法,而是注意分析博学与专学的关系,注意研究前人成才的路径与经验。对传统的学习,石锋主张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态度,进行大量临习、系统研究。读帖临帖,他不仅注重理性分析,还强调主观感受。在临习中,他对历代名作进行技法性的归纳、对比、分析,以“专家化”模式的练习,实现技术层面的吸收。他将各家笔墨的优劣长短,多种字体字形的风格演化置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形态中进行综合研究,加深对历史经典的理解与把握。当这些要素运用到创作中,就能更好地做到收放随心,不逾矩而见性情,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有关“专家化”学习方法的论述,石锋专门著有《从书法发展基础看当代书法家的转型》一文进行论述。
对书法研究,他讲究一个“透”字,不止于吸纳别人论述,而是力求探索新发现,形成自己的观点。譬如对篆书,很多人认为篆书除了一点装饰性外,情趣不多,比较单调。他通过对陶文、金文、砖文、简牍、帛书的研究,看到了其变化多姿的面貌,得出“篆书绝不缺少趣味,它缺少的是发现、是归纳和整理”结论。在别人因“定论”而选择放弃之时,他却在研究中发现真宝,抢先一步念起“芝麻开门”的咒语。扎实的研究功夫,让石锋在创作之路上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石锋现任河池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党组书记,1994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1999年起连任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文刊载于 2007-12-27 广西日报 ,作者为广西书法家协会主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