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

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I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根据图示判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Ⅰ切割
B.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Ⅱ切割
C.质粒用限制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Ⅱ切割
D.质粒用限制酶Ⅱ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Ⅰ切割
用二酶切割目的基因产生平末端,而用一酶切割质粒产生粘性末端,一长一短,能接上吗????但如果都用酶二,会把两个标记基因都破坏掉。 用酶一切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切不下来。
正确答案选C
怎么回事

好吧 之前弄错了 一般情况下,要把目的基因连接,需要用同一种或同两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质粒和目的基因。在本题中,酶II的识别序列是酶I识别序列的一部分,如果质粒用酶II处理,那么在geneI和II区都会被切断,质粒变成了两段线性序列。所以质粒只能由酶I酶切。
如果目的基因用酶I处理,那么目的基因与质粒只有一段能够相连(目的基因的左边被酶I切割形成粘性末端,质粒gene I区被酶I切割成粘性末端。但是目的基因的右端不能被酶切,所以不能与质粒相连)。
用酶I切割质粒后,gene II区形成两个粘性末端(GATC);用酶II切割目的基因后,两段形成的粘性末端均为GATC。两者可以连接,形成闭合环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1
防止自己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而自连
第2个回答  2011-05-04
基因(Gene)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遗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是特定染色体上特定位置的一段核苷酸片段,能够编码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基因(gene)这个名词是1909年由遗传学家约翰森(W.L.Johannsen,1857—1927)提出来的。他用基因这一名词来表示遗传的独立单位,相当于孟德尔在豌豆试验中提出的遗传因子。顾名思义,基因不仅是一个遗传物质在上下代之间传递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功能上的独立单位。

在遗传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基因仅仅是一个逻辑推理的概念,而不是一种已经证实了的物质和结构。由于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基因的概念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证明了基因是以直线的形式排列在染色体上,因此人们认为基因是染色体上的遗传单位。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1953年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基因是DNA的片段,确定了基因的化学本质。20世纪60年代,本泽(S.Benzer,1921—)又提出了基因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可以区分为突变子、互换子和顺反子三个不同单位。DNA分子上的一个碱基变化可以引起基因突变,因此可以看成是一个突变子两个碱基之间可以发生互换,可以看成是一个互换子一个顺反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一段核苷酸序列,作为功能单位的基因应该是顺反子。从分子水平来看,基因就是DNA分子上的一个个片段,经过转录和翻译能合成一条完整的多肽链。可是,通过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这个结论并不全面,因为有些基因在转录出RNA以后,不再翻译成蛋白质,如rRNA和tRNA就属于这种类型。另外,还有一类基因,如操纵基因,它们既没有转录作用,又没有翻译产物,仅仅起着控制和操纵基因活动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发现,在DNA分子上有相当一部分片段,只是某些碱基的简单重复,这类不含有遗传信息的碱基片段,在真核细胞生物中数量可以很大,甚至在50%以上。关于DNA分子中这些重复碱基片段的作用,目前还不十分了解。有人推测可能有调节某些基因活动和稳定染色体结构的作用,其真正的功能尚待研究。因此,目前有的遗传学家认为,应该把基因看做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功能的(或具有一定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