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中有哪些唱词写的极佳可以欣赏

如题所述

京剧作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其中也包含了很多语言上的艺术,我觉得也是值得我们大家细细品味的。

一、“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

我觉得这句《穆桂英挂帅》非常霸气,脑海中立马就浮现了一个巾帼女英雄,骑着宝马在沙场上征战杀敌的形象。这句话非常有画面感,而且前面的“桃花马上”和“石榴裙”鲜明对比,女人也可以如此霸气!我甚至联想到了穆桂英甩了甩裙边,不屑地看着马下的敌人。

二、“忙移步隔花荫留神觑定,原来是秋风起扫叶之声。”

这两句来自《荒山泪 夜织》,将一个等待丈夫归家的女子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赶忙留神看看是不是丈夫回家了,才发现只是秋风扫起了落叶。比起用各种词语堆砌出来的思念,我觉得这两句话看似非常日常化的描写,才真正体现出了女子内心的牵挂。

三、“过桥便是天涯。”

来自《沙桥饯别》中的一句话,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其实是很大的。联想下去,我可以看到唐僧走在桥上,唐太宗看着他的背影,而唐僧的面前是整个世界,取经路漫漫,但不向前走,又怎能取到真经。

我觉得京剧的唱词的魅力就并不是说它用了多么偏僻的词语来塑造这一场景、这一人物形象,可能就是非常简单的动词的叠加,就让人非常有画面感。由故事而来的一句句唱词又构成了故事,我觉得这是非常有艺术感的事情。很多令人称赞的京剧唱词都是如此,简单易懂却让人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京剧是中华国粹,国之精华,京剧流传至今与一代代人的努力分不开,在如今,京剧也有极其庞大的市场。那么中国京剧中有哪些唱词写的极佳可以欣赏的呢?我觉得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

《白蛇传》中白素贞第一次在断桥上碰见许仙,对小青唱到“蓦然见...... 却为何今日里陡起波澜”,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四句,可这几十个字就明明白白地描绘了白娘子的内心焦灼与许仙的宛若天人之姿,唱词中将许仙比作潘安,对于初次见面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千百载不曾动心,却在今日陡然起波澜,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少着笔墨却意味深长。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提到“英台不是女儿身......我从此不敢看观音”,这几句话将故事的逻辑主线一目了然地呈现给观众,不仅让观众明白事情的起因和经过,而且在故事的发展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二人情感的升温,由梁山伯的发问引起,对于耳朵上面的耳环痕迹引起了不敢看观音的感慨,其中两人感情的变化不仅让人生出许多美妙的联想。“我从此不敢看观音”这句话常常被人拿来用做表白词,就像初恋时男女双方的相互试探与生涩情意,其中蕴含的情意深切,非常令人欣赏,值得回味。

京剧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来都是耀眼的一笔,即便在国难之时,也有一批醉心于京剧文化研究的人将其作为精神脊梁保存下来,为其资料的整理搜集,文物的转移做了诸多贡献,京剧中的唱词也值得现代人细细品味,在烦躁的俗世生活中寻得一丝慰藉。

第2个回答  2015-01-22
若以细腻而论,唱词之精,莫过于30年程砚秋首演《荒山泪》的《夜织》一段:

到三更真个是月明人静,
猛听得窗儿外似有人行。
忙移步隔花荫留神觑定,
原来是秋风起扫叶之声。

张慧珠苦等丈夫、公公不归,坐卧不安,不时隔窗张望。区区四句唱词,有起有伏,有动有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画面感极强,尤其是最后一句,既完成了描写女主焦虑的功能,又以秋风扫叶的意境点出了萧瑟悲苦,非大手不能为之——当然这是废话,这可是吴祖光、金仲荪的手笔——这段唱词不在辞藻雅驯,而在描摹细腻。一个细节,胜过一万句铺陈。

我觉得一段唱词优美与否,不能孤立地看其文字,得结合前后剧情和剧中人心境。能完美契合的,才是好词。否则纵然精致优美,搁到戏里格格不入,也算不得好。我对这一段的评价,甚至要高于程先生在《春闺梦》里那四句:”去时陌上花似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可怜侬在深闺等,海棠开日到如今”。

还有《野猪林》林冲那段: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彤云低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
往事萦怀难排遣,荒村沽酒慰愁烦。
望家乡,去路远,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
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除奸。
叹英雄生死离别遭危难,满怀激愤问苍天。
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
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却为何天颜遍堆愁和怨?天哪天!莫非你也怕权奸?有口难言?

这段单拉出来看,每句都不特别出彩,但这么一大段一气唱下来,那真是气魄宏远,豪气充盈,让人不由得击节赞叹,林冲就是林冲,英雄就是英雄,哪怕穷途末路满腔悲郁,也是林冲式的慷慨、

还有一段唱词,最最值得和大家分享,只要你们有一点点耐心。

《定军山》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天助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传营号,
  大小儿郎听根苗: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上前个个俱有赏,
  退后难免吃一刀。
  众将与爷归营号,
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

这是《定军山》老黄忠的一段经典唱段。单看唱词,也就一般。不过欣赏这段的重点不在文字,而在一部电影。

杨立新曾经主演过一部电影,叫《定军山》,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讲的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过程。其中”老黄忠“ 谭鑫培的扮演者,正是他的曾孙谭元寿。

这部电影不温不火,整体水准还可以,属于没什么不好的地方,但也不算经典——除了它的结尾。我贴了视频,麻烦大家往后拖,从1小时30分开始看起。前面讲照相师傅任景泰(杨立新)经过一番波折,终于说服谭鑫培拍成了《定军山》电影,在北京城里头播放,围观者水泄不通。因为那时候电影都是默声,所以任景泰还借了一台留声机,现场配音。不料留声机出了故障,眼看大戏要砸,任景泰只得强忍肺病亲自上阵去唱。唱到一半,吐血唱歌不下去了,夜空之中,突然炸出一声嘹亮的”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如穿云飞箭,震惊全场。众人一看,原来是谭鑫培本人站在楼上,主动献声配唱。在他带动下,众戏迷不由得自发齐声合唱,响彻在这北京城内……

算了,文字实在没办法我看到这一段时的感动,还请各位自己欣赏。如果看哭了的话,可以回来咱们共鸣一下。(可惜我找到的这个版本有点问题,谭鑫培只唱了几句,合唱部分就被剪掉直接切配乐了,有兴趣的盆友可以按图索骥,去找更好的版本来看。)总之自从看过这个桥段以后,这段唱词在我心目中变得无比优美。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