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这个姓氏的来历

我们的老师要我们差自己姓氏的来历,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

1、源于妫姓:出自舜帝的33世后裔妫满。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大姬嫁给他,封之于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镇),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

后又封于株野(今河南柘城)建立陈国,侯爵,以备三恪,又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陈国公族后裔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或以封地“胡”为氏,称胡氏。 

2、源于胡母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母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成为齐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后裔子孙多有称胡毋氏者,繁衍发展成胡毋氏一族。

3、源于姬姓:公元前763年,郑国恃强攻入胡国。姬胡亡国后,胡国子孙仍以国号为氏。

4、源于归姓,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属于以国名为氏。归胡国,史书又称妢胡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一带地区,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归姓诸侯国。

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其氏族部落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中原今河南省漯河市东部一带地区建立了归胡国外,大部分归夷人不愿臣属于商王朝而继续向南迁徙,其中一支归夷人迁居于汝阴一带,并在该地区建立起妢胡国。

5、源于官位,出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施的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餐饮,以及祭祀大典的牺牲。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

6、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胡骑校尉,属于以因故改姓为氏。胡骑校尉,是西汉王朝汉武帝刘彻所设置的军队官职。

汉武帝时期,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是汉武帝特设的职位,胡骑校尉专职掌管驻扎在池阳(今陕西咸阳)的胡骑军队,而长水校尉则专职掌管驻扎于长水与宣曲(今陕西关中)的乌桓人与胡人骑兵。胡骑校尉之职不常设,其职平时多由长水校尉兼任。

由于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专职掌管“胡人”,因此多由骁勇剽悍而又忠诚大汉王朝的将领统辖,其中不乏归附汉朝的外族将领。在其军队将士中,多有以军队称制为姓氏者,称胡氏,例如后来著名的的护羌校尉胡畴便是。

7、源于改姓,其起源颇为传奇。当年,唐昭宗李晔因避朱温叛乱,被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他自知此去东都必死无疑,并将遭灭族之灾。便和皇后商量,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给近侍婺源人胡三公,速速逃匿。

果然,同年仲秋,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追杀了李晔,又将其9个儿子缢死。胡三公很快逃回家乡徽州,住了下来。胡三公作为义父,精心抚养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为安全起见,他将“皇子"弃李姓改胡姓,并取名胡昌翼。

扩展资料

姓氏名人

1、胡毋生

胡毋生:一作胡母生。字子都,西汉齐(今山东临淄)人,生活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专治《公羊春秋》。汉景帝时博士,曾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受业于公羊高玄孙公羊寿,口传《公羊春秋》,使此学得以留传于后世。

老年,返归齐地,从事教育活动,传授《公羊春秋》,公孙弘颇受其影响。其弟子兰陵褚大官至梁相,温吕步舒任丞相长史,东平嬴公,守学不失师法,为昭帝谏大夫,授东海孟卿、鲁眭孟。由于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宣讲,武帝尊重公羊家,逐渐形成一大学派。公羊学派的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有很大的影响。

2、胡渊

胡渊(247年-301年)字世元,小字鹞鸱,安定郡临泾县人,晋秦州刺史胡烈之子,魏车骑将军胡遵之孙。曾随军参加钟会的灭蜀之战。蜀国灭亡后,由父亲遣人告知钟会企图谋反,便和卫瓘一起诛杀钟会。后来在八王之乱时受赵王司马伦调度、与齐王司马冏军队交战、屡次获胜时,被成都王司马颖打败而投降并被杀。

3、胡国珍

胡国珍(438~518年),字世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北魏时期外戚大臣,武始侯胡深之子,宣武灵太后之父。太和十五年(491年),袭封武始侯。献女于宣武帝元恪,生下孝明帝元诩。孝明帝即位后,封为光禄大夫。

灵太后临朝后,加侍中,封安定郡公,入决万机。才中书监、仪同三司,忠心辅佐魏主。熙平初年,拜为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迁为司徒公。神龟元年(518年),去世,享年八十岁。追赠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太尉公、同州刺史、太上秦公、加九锡,谥号文宣。

4、胡充华

宣武灵皇后胡充华(?-528年),本名胡仙真,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

临朝听政13年,武艺高强,好射箭,爱登山。临朝听政初期,颇有政绩。后大肆崇佛、荒淫无节等,导致了河阴之变,被沉入黄河溺死。《中国文艺词典》将其列为中国女词人,代表作《杨白花歌》。

5、胡广

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铨之后。明朝文学家,学者,官员。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永乐十六年(1418年),胡广去世,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明朝文臣得谥号,自胡广始。明仁宗即位后,加赠太子少师。胡广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杂著》、《胡文穆集》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胡姓的由来 胡姓:以谥为氏 胡姓为当今中国第13大姓,占总人口的1.31%。 关于胡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主要的两种说法均与陈地有关:一是以陈胡公谥号为氏;二是以国为氏,春秋有胡国,子爵,其地在陈国附近,是附庸于陈国的一个小国。 古代姓氏学著作认为,以谥为氏是胡姓的主要源头。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上说:"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氏,系出妫姓。"林宝所依据的是出于汉代的《世本》一书,《世本》中对胡姓来源的解释是:"周武王封虞满于陈,谥胡公,因氏"。 这里 们要讨论的是,妫满为什么得了一个"胡公"的谥号?或者说,"胡"字包含着一个什么样的美好意义? 关于妫满谥号"胡公"的由来, 们从周代的谥法中也许能找到一些线索。《逸周书·谥法解》云:"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胡,即是年老高寿的意思。也就是说,妫满年高寿长,人乐其寿,故以其寿而谥之曰"胡"。 但是,是谁最先以胡为姓的?遍查古代姓氏书籍,难以考究。广州市胡海先生为调查全国安定《胡氏族谱》,从1991年8月到1996年9月,自费踏 13省,遍寻资料,历千辛万苦,从民间浩翰的家谱史料中,做出结论,认为陈国最后一个国君陈胡公20世孙陈闵公亡国后,他的两个儿子逃往阳武户牖避难,其中陈衍,生子二:长子名琏、次子名玙。琏以国为氏,姓陈;玙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玙生澄,于是有胡氏一系。此为一说。但从胡公妫满到其21世孙玙,其间相距六百余年,若以胡公谥号为氏,当在胡公孙辈三、四代之间,不一定会延续到21世。有的胡氏族谱上说,胡氏始于陈胡公长子申公犀侯。胡公有二子,长子名犀侯,为申公,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次子名皋羊,继兄即位,为相公。此又为一说。 对胡氏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胡子国,以国为氏。春秋时有两个胡子国,一为姬姓胡国,在今河南郾城一带,与郑国相邻,与陈国不远。一为归姓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一带,与陈国相邻,这个胡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小国,而是陈国的一个附庸国。《左传》载,"十五年吴王僚使公子光伐陈,取胡、沈而去。"这里的胡国和沈国,都是附庸于陈国的子国。陈国后期国力衰弱,自顾不遐,胡国先为吴国所掠,后亡于楚国。归姓胡国亡国后,后人分为两支,一为胡姓,一为归姓。 关于胡公的这两个来源,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阳西三里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来源,但最早的姓氏书籍、早在汉代的《世本》认为胡姓源于陈胡公,且大多数胡姓族谱均记为源于陈胡公,所以 们还是取胡姓以胡公谥号为氏,与陈姓同源之说。 胡氏家谱源流甚早,现有确切文字可查的是宋代修的族谱。朱熹有《胡氏族谱序》存于世,《序》云: 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于陈,子孙以谥为姓,历汉文恭公,以迄晋关内侯质为立谱之鼻祖,相传二十五世,中间序昭穆,别疏戚,因流溯源,由本达枝,作谱以传,庶几不忘本也。胡氏子孙继此能自振于时,则斯谱之传愈久愈光,由一世及千万世,莫可量也。 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声望最高。安定郡在今宁夏固原。安定成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两晋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西汉时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即为陈国胡公满的后裔。东汉时,太尉胡广为安定人。三国时,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安定人,其子胡威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迁居淮南。安定胡氏历经两晋,世代官宦,权倾朝野,由此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庞大的一支。 南朝时,刘宋名将胡藩居江西华林(今江西奉新县西南),胡藩有60多个儿子,经数十年繁衍,成为当地大族,胡藩为华林胡氏始祖。自胡藩历24世,传至唐代胡魁,历任饶州判官、侍御史等职,胡魁有5个儿子,分居5处,蔚为华林五宗,华林胡氏走向兴盛。 华林五宗中,胡魁长子胡珰之后,宋代有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兄弟,一门进士,盛极一时。胡珰后裔后来有迁到湖南、湖北、云南及江西其他地方的。迁至湖南的有一支居于浏阳中和乡,这里为罗霄山余脉,有一小山岭,名叫"西岭",西岭山脚下有一村子,自明末以来就有胡姓人居住,经400年繁衍生息,成为当地有名的"西岭胡氏"。到当代,西岭胡氏则有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据其族谱记载,西岭胡氏源于华林胡氏,族谱从陈胡公妫满起,至胡耀邦,已是第 130余代了。 胡氏家族的另一支在安徽徽州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创造的文化成为徽州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宋代,著名学者汪藻就曾这样说过:"大江之东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学新安为最。新安之属以县名者六,而邑小多士,绩溪为最。绩溪之氏以族名者无虑百余,而学传子孙胡氏为最。" 绩溪是徽州的六县之一,今为安徽绩溪县。"绩溪胡氏"以其独特的文化而著称于世,为当地闻姓望族。绩溪胡氏著名的家族有三支,即"明经胡氏"、"金紫胡氏"、"尚书胡氏",人称"绩溪三胡"。 "明经胡氏"系由李姓改为胡姓者,是近代名人胡适和胡光墉(即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家族。 "金紫胡氏",其始祖为宋代名臣、学者胡舜陟(1083—1143),他因受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故后人把"金紫"作为其家族的称呼,称"金紫胡氏 "。金紫胡氏自家居绩溪后,聚族而居,世代为学,过着耕读与世宦相结合的生活。胡舜陟之子胡仔也是宋代大学者。据史载,宋、明、清三朝中,金紫胡氏共有 154种著作问世,著作多以解经为主,故有"经解世家"之称。 "尚书胡氏",其始祖可追溯到东晋时的胡焱。胡焱本是山东青州人,东晋时任骑常待官职,奉命镇守新安郡的歙县,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胡焱游览华阳镇(今绩溪县城),到了龙川(今绩溪县瀛洲乡坑口村),看到这里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是一块风水宝地。他便在龙川之口的荆林里占卦,大吉大利,于是举族从青州迁居于此,从此龙川村开始发展,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 《龙川胡氏宗谱序》记载:" 徽州固多世家,而华阳(即今绩溪)则以胡氏为首,胡氏又以龙川为首,龙川之胡氏即吾徽州郡亦无出其右者。"龙川胡氏的兴盛在元明之际,其家族在此间考中进士的接连不断。据统计,绩溪县历史上共有进士100余名,龙川村有典籍记载的就有11名,是有名的"进士村"。明代成化年后,龙川胡氏出了两位尚书胡富、胡宗宪,龙川胡氏达到鼎盛期,因此被人称作"尚书胡氏"。 "尚书胡氏"到近代则以经商而著名于世。当时因徽州山区地少,粮食奇缺,生存不易,大部分人一到成年就去外地做生意,穷则思变,于是逼出了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徽商。 《广韵》中说,陈胡公之后有公子非,因以胡非为氏。 另外,源于妫姓的还有胡毋氏,又作胡母氏,《广韵》、《姓氏急就篇》、《姓解》、《通志·氏族略》均载:齐宣王母弟封母乡,因战国齐国王室为田氏,本是妫姓陈氏后裔,所以齐宣王母弟远本陈胡公,近取母邑,为胡母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14
后又封于株野(今河南柘城)建立陈国,侯爵,以备三恪,又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陈国公族后裔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或以封地“胡”为氏,称胡氏。
第3个回答  2020-05-10
太尴尬古古怪怪干活哈哈给哈哈哈哈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