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如题所述

一、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2]发展作为一个众多要素相互影响、联系互动的系统过程,它要求人们必须把握联系、探求规律、整合力量、科学推进。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发展的这种特征的准确把握。但是,把握发展的规律,目的还是发展,而且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科学发展观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防止片面性。而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这也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76万亿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实际增长4倍以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3]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经济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国民财富的普遍增加,使我们党有条件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同样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断使社会和谐从较低层次发展到较高层次,从较低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国情。从总体上说,我国生产力水平仍比较落后,人均GDP排名仍居世界百位之后,占世界22%的人口仅占有世界财富的4%,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以及出现的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从根本上说都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与社会主要矛盾相联系或由其引发。因此,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防止因强调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构建和谐社会”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当前,社会上对于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认识上仍然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对和谐社会孤立认识,认为完全是社会问题,只要社会矛盾协调好了,和谐社会自然就能够实现;二是认为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只有等到经济高度发展时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否定发展的观点,而是要求科学的发展。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适时调整和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尝试。我们必须明确,当前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国力为前提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前提。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单纯地谈论构建和谐社会,无异于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这与党和政府所主张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相违背,也不符合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显然,马克思在此强调的是生产力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的矛盾运动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又对生产力与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唯物史观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要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为前提。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又客观需要社会的和谐作为保障。二战后非洲的许多国家由于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直接和长期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国际经验也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时期,这个国家则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如果处理得好就能够继续顺利发展,反之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我们党适时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着力解决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并对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制度予以改进。例如,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不同利益的“多元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给农村人口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城乡二元结构似乎会消失了。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城乡差距反而是越拉越大。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生活境遇;另一方面,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同等的机会,他们在再就业、求学等方面,除了受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限制之外,还要受社会资本的限制。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当前已经发展得相当严重,如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以及有关教育和生活保障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必须对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加以改变,使之适应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注重社会结构的调整,是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阶层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要打碎这种双重结构,从制度上入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上仍存在诸多的不和谐因素,并日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甚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例如,个别地区为了经济的发展,大搞所谓的开发区,并占用大量农田,不给或少给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必要的经济补偿。有些城市和地区,为了改变城市面貌,搞强行的拆迁、征地。个别地方甚至动用公、检、法等执法部门,搞暴力“拆迁”,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诸如此类问题都是近年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是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的,而且有愈益愈烈的趋势。在此情况下,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就是要正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调整和解决。因此,强调和谐是必然的现实性选择。它是对过分注重发展,而不理会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甚至不惜激化社会矛盾,也要坚持“发展”的那种观点的矫正和调整。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对既相矛盾而又相互联系的辨证体。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要求和现实需要,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加快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相统一的。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2
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物质财富,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发展理论,尽管具体内容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经济发展。离开了这一点,就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论。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过抑制经济发展来平衡别的发展。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发展还包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经济发展代替不了社会发展,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一些社会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如果产生这样的结果,现代化建设就可能走入误区,而且反过来会制约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甚至毁灭经济发展的成果。
因此,在推进经济发展时,必须关注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矛盾怎样化解。要让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人们普遍分享发展的成果,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切实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现代文明程度。既要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又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并进。
第2个回答  2011-06-22
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2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就知道这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