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的诗 文章 故事 ,请大家帮忙 人心齐 ,泰山移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
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现有“事后
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和手推车(木牛流马)。

生平与功绩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二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
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和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
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
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
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
备入川,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
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
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
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
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
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
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
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54岁的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归葬定军
山。
著作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对 (http://wikisource.org/wiki/隆中对) 》
《悼周瑜 (http://wikisource.org/wiki/悼周瑜) 》(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
《前出师表(http://wikisource.org/wiki/前出师表) 》
《后出师表(http://wikisource.org/wiki/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
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 (http://www.taosl.net/ys7.htm) 加以考证。)
《诫子书 (http://wikisource.org/wiki/诫子书) 》
《诫外甥书(http://wikisource.org/wiki/诫外甥书) 》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
《马前课 (http://wikisource.org/wiki/马前课) 》(绝非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后人评价
陈寿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
遗,强不侵弱,风 化肃然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
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回答者:老妖真精 - 首席运营官 十三级 1-13 12:14

--------------------------------------------------------------------------------

赞叹诸葛亮诗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孔明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回答者:cybjy1006 - 童生 一级 1-13 12:17

--------------------------------------------------------------------------------

《华阳国志》:建兴二年,丞相亮开府,领益州牧,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亲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究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乎封域之内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劝戒明也。辟尚书郎蒋琬及广汉李邵、巴西马勋为掾,南阳宗预为主簿,皆德举也;秦宓为别驾,犍为五梁为功曹,梓潼杜微为主簿,皆州俊彦也。而江夏费袆、南郡董允、郭攸之始为侍郎,赞扬日月。

《蜀志》:亮以西土初建,在得才贤,取人不限其方。董和、黄权、李严等,刘璋所受任也;吴懿、费观等,为璋婚姻;彭羕、璋所摒弃;刘巴,夙昔所怨恨也;皆处以显任,尽其器能。初,犍为太守李严辟杨洪为功曹。严未去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举门下书佐何祗有才能,洪尚在蜀郡,而祗已为广汉太守。西土咸服,以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华阳国志》:亮乃约官职,修法制,筑高台于成都之南,以延四方之士。

《华阳国志》:建兴三年春,亮南征。由水路自安上入越雟。别遣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以犍为太守广汉王士为益州太守。高定元(蜀志无元字)。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定元部曲杀雍闿及士,以孟获代闿为主。亮既斩定元,而马忠破牂柯,李恢败於南中。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秋,遂平四郡。改益州为建宁,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移治味县。分建宁、越雟置云南郡,以吕凯为太守。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以马忠为牂柯太守。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於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於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於汉,成夷汉部曲。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汉晋春秋》:南中平,即其渠率而用之。

《赵云别传》: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邓芝答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蜀志·赵云传》: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建兴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汉晋春秋》: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太子乃得止。

《华阳国志》:杜微,字国辅,涪人也,任安弟子。先主定蜀,常称聋,阖门不出。建兴二年,丞相亮领州牧,选为主簿,舆而致之。亮引见,与书诱劝,欲使以德辅时,微固辞疾笃。亮表拜谏大夫,从其所志。

《蜀志·庞统传》:统字士元,襄阳人。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攻雒城,中流矢卒。先主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

《蜀志·董和传》: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先主定蜀,徵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

《蜀志·许靖传》: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为刘璋蜀郡太守。先主进围成都,靖欲逾城出降,先主薄之;定蜀后,益无意于靖。亮谏曰:“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宇内。”于是稍尊之,寻拜司徒。靖年已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亮皆为之拜。

作者: 桓子野 2006-1-12 00:34 回复此发言

--------------------------------------------------------------------------------

2 【诸葛亮集】《故事》卷三·用人篇

《蜀志·法正传》:法正字孝直,扶风人。正多阴谋,善设奇制变,先主之取益州,皆其力也。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蜀志·蒋琬传》: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身为广都长,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迁为参军。八年,代张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蜀志·刘巴传》: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刘璋欲迎先主,巴极谏,璋不听。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而亮数称荐之,辟为左将军西曹掾,尝称之。先主称尊号,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只,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章武二年卒。后,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称曰刘君子初,甚敬重焉。

《蜀志·廖立传》: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於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后立为侍中。后主袭位,徙长水校尉。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于是亮劾立,废立为民,徙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闻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卒死徙所。

《荆州先德传》:诸葛亮以费袆有俊才,宜遣使吴。孙权好嘲戏以观任,时琅琊诸葛恪、羊衜等各知名,皆在坐,并发异端之论以难袆。袆应机辄对,举坐称之。

《蜀志·费袆传》:祎字文伟,江夏鄳人。先主立太子,祎与董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寮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还,迁为侍中。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亮卒后,代蒋琬为尚书令,封成乡侯。

《蜀志》:刘琰字威硕,鲁国人。后主立,封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迁车骑将军。然不豫国政,但领兵千馀,随丞相亮讽议而已。建兴十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琰与亮笺谢,於是亮遣琰还成都,官位如故。

《蜀志·董厥传》: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徙为主簿。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

《蜀志·杨戏传》:戏字文然,犍为武阳人。丞相亮深识之。戏年二十馀,从州书佐为督军从事,职典刑狱,论法决疑,号为平当,府辟为属主簿。

《蜀志》:魏延字文长,义阳人。诸葛亮驻汉中,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后破郭淮,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蜀志》:建兴六年春,亮身率众军攻祁山,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一作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华阳国志》:魏延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孔明深惜仪之才干,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为作《甘戚论》。

《蜀志》: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领军还,后以诽谤自杀。

作者: 桓子野 2006-1-12 00:34 回复此发言

--------------------------------------------------------------------------------

3 【诸葛亮集】《故事》卷三·用人篇

《华阳国志》:初,亮密表后主,以“仪性狷狭,若臣不幸,可以蒋琬代臣”,于是以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

《蜀志》: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先主辟为左将军掾,后遣使吴,良谓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於孙将军。”亮曰:“君试自为文。”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先主败绩於夷陵,良遇害。

裴松之《蜀志》注:马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蜀志·彭羕传》:羕字永年,广汉人。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后诛死。

《蜀志》: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雟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后亮出军向祁山,谡违节度,大败,下狱死。

《襄阳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蜀志·向朗传》: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云云。迁中领军。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遇害。宠弟充,历射声校尉、尚书。

《蜀志·谯周传》: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蜀志·伊籍传》:籍字机伯,山阳人。初为左将军从事中郎,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蜀志·王连传》:连字文仪,南阳人。为刘璋梓潼令。先主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又简收良才,以为官属。迁蜀郡太守。丞相亮南征,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后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蜀志·简雍传》:雍字宪和,涿郡人。先主围成都,遣雍往说璋,璋遂与雍同舆而载,出城归命。先主拜雍为昭德将军。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

《蜀志》: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先主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住平夷县。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於昆明。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绐南人,南人信之,围守怠缓。恢出击,大破之,与亮声势相连。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

《蜀志》:丞相亮主簿胡济,字伟度,义阳人,有忠义之效。亮发教群下,与董和、徐庶并称。

《蜀志·杨戏传》注:李邵字允南,广汉郪人。先主定蜀后,以李邵为州书佐部从事。建兴元年,丞相亮辟为西曹掾。亮南征,留邵为治中从事。

常璩《华阳国志》:李邵兄邈,字汉南,刘璋时为牛鞞长,先主领牧,为从事。正旦命行酒,得进见,让先主曰:“振威以将军宗室肺腑,委以讨贼,元功未效,先寇而灭。甚为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有司将杀之,诸葛亮为请,得免。久之,为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建兴六年,亮西征,马谡在前,败绩,亮将杀之。邈谏以为秦赦孟明,用霸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失亮意,还蜀。
回答者:万事通爷爷 - 童生 一级 1-13 12:30

--------------------------------------------------------------------------------

诸葛亮,蜀国大臣,字孔明.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曾五出祁山.
回答者:飞狼火鹰 - 童生 一级 1-13 13:22

--------------------------------------------------------------------------------

楼上:丞相那是六出祁山~汗~
去诸葛亮吧看看吧,很全的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kw=%D6%EE%B8%F0%C1%C1&rs2=0&myselectvalue=1&word=%D6%EE%B8%F0%C1%C1&tb=on

喜欢这幅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回答者:令狐穹 - 秀才 三级 1-13 13:43

--------------------------------------------------------------------------------

http://www.baidu.com/s?tn=sitehao123&cl=3&rn=10&ct=0&lm=0&word=%D6%EE%B8%F0%C1%C1
回答者:壹贰叁肆 - 举人 四级 1-13 19:34

--------------------------------------------------------------------------------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
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现有“事后
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和手推车(木牛流马)。

生平与功绩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二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
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和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
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
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
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
备入川,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
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
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
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
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
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
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
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54岁的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归葬定军
山。
著作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对 (http://wikisource.org/wiki/隆中对) 》
《悼周瑜 (http://wikisource.org/wiki/悼周瑜) 》(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
《前出师表(http://wikisource.org/wiki/前出师表) 》
《后出师表(http://wikisource.org/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1-13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
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现有“事后
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和手推车(木牛流马)。

生平与功绩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二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
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和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
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
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
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
备入川,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
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
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
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
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
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
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
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54岁的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归葬定军
山。
著作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对 (http://wikisource.org/wiki/隆中对) 》
《悼周瑜 (http://wikisource.org/wiki/悼周瑜) 》(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
《前出师表(http://wikisource.org/wiki/前出师表) 》
《后出师表(http://wikisource.org/wiki/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
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 (http://www.taosl.net/ys7.htm) 加以考证。)
《诫子书 (http://wikisource.org/wiki/诫子书) 》
《诫外甥书(http://wikisource.org/wiki/诫外甥书) 》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
《马前课 (http://wikisource.org/wiki/马前课) 》(绝非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后人评价
陈寿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
遗,强不侵弱,风 化肃然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
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回答者: 老妖真精 - 首席运营官 十三级 1-13 12:14

--------------------------------------------------------------------------------

赞叹诸葛亮诗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孔明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回答者:cybjy1006 - 童生 一级 1-13 12:17

--------------------------------------------------------------------------------

《华阳国志》:建兴二年,丞相亮开府,领益州牧,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亲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究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乎封域之内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劝戒明也。辟尚书郎蒋琬及广汉李邵、巴西马勋为掾,南阳宗预为主簿,皆德举也;秦宓为别驾,犍为五梁为功曹,梓潼杜微为主簿,皆州俊彦也。而江夏费袆、南郡董允、郭攸之始为侍郎,赞扬日月。

《蜀志》:亮以西土初建,在得才贤,取人不限其方。董和、黄权、李严等,刘璋所受任也;吴懿、费观等,为璋婚姻;彭羕、璋所摒弃;刘巴,夙昔所怨恨也;皆处以显任,尽其器能。初,犍为太守李严辟杨洪为功曹。严未去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举门下书佐何祗有才能,洪尚在蜀郡,而祗已为广汉太守。西土咸服,以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华阳国志》:亮乃约官职,修法制,筑高台于成都之南,以延四方之士。

《华阳国志》:建兴三年春,亮南征。由水路自安上入越雟。别遣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以犍为太守广汉王士为益州太守。高定元(蜀志无元字)。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定元部曲杀雍闿及士,以孟获代闿为主。亮既斩定元,而马忠破牂柯,李恢败於南中。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秋,遂平四郡。改益州为建宁,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移治味县。分建宁、越雟置云南郡,以吕凯为太守。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以马忠为牂柯太守。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於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於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於汉,成夷汉部曲。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汉晋春秋》:南中平,即其渠率而用之。

《赵云别传》: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邓芝答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蜀志·赵云传》: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建兴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汉晋春秋》: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太子乃得止。

《华阳国志》:杜微,字国辅,涪人也,任安弟子。先主定蜀,常称聋,阖门不出。建兴二年,丞相亮领州牧,选为主簿,舆而致之。亮引见,与书诱劝,欲使以德辅时,微固辞疾笃。亮表拜谏大夫,从其所志。

《蜀志·庞统传》:统字士元,襄阳人。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攻雒城,中流矢卒。先主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

《蜀志·董和传》: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先主定蜀,徵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

《蜀志·许靖传》: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为刘璋蜀郡太守。先主进围成都,靖欲逾城出降,先主薄之;定蜀后,益无意于靖。亮谏曰:“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宇内。”于是稍尊之,寻拜司徒。靖年已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亮皆为之拜。

作者: 桓子野 2006-1-12 00:34 回复此发言

--------------------------------------------------------------------------------

2 【诸葛亮集】《故事》卷三·用人篇

《蜀志·法正传》:法正字孝直,扶风人。正多阴谋,善设奇制变,先主之取益州,皆其力也。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蜀志·蒋琬传》: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身为广都长,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迁为参军。八年,代张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蜀志·刘巴传》: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刘璋欲迎先主,巴极谏,璋不听。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而亮数称荐之,辟为左将军西曹掾,尝称之。先主称尊号,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只,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章武二年卒。后,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称曰刘君子初,甚敬重焉。

《蜀志·廖立传》: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於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后立为侍中。后主袭位,徙长水校尉。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于是亮劾立,废立为民,徙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闻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卒死徙所。

《荆州先德传》:诸葛亮以费袆有俊才,宜遣使吴。孙权好嘲戏以观任,时琅琊诸葛恪、羊衜等各知名,皆在坐,并发异端之论以难袆。袆应机辄对,举坐称之。

《蜀志·费袆传》:祎字文伟,江夏鄳人。先主立太子,祎与董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寮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还,迁为侍中。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亮卒后,代蒋琬为尚书令,封成乡侯。

《蜀志》:刘琰字威硕,鲁国人。后主立,封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迁车骑将军。然不豫国政,但领兵千馀,随丞相亮讽议而已。建兴十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琰与亮笺谢,於是亮遣琰还成都,官位如故。

《蜀志·董厥传》: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徙为主簿。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

《蜀志·杨戏传》:戏字文然,犍为武阳人。丞相亮深识之。戏年二十馀,从州书佐为督军从事,职典刑狱,论法决疑,号为平当,府辟为属主簿。

《蜀志》:魏延字文长,义阳人。诸葛亮驻汉中,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后破郭淮,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蜀志》:建兴六年春,亮身率众军攻祁山,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一作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华阳国志》:魏延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孔明深惜仪之才干,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为作《甘戚论》。

《蜀志》: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领军还,后以诽谤自杀。

作者: 桓子野 2006-1-12 00:34 回复此发言

--------------------------------------------------------------------------------

3 【诸葛亮集】《故事》卷三·用人篇

《华阳国志》:初,亮密表后主,以“仪性狷狭,若臣不幸,可以蒋琬代臣”,于是以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

《蜀志》: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先主辟为左将军掾,后遣使吴,良谓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於孙将军。”亮曰:“君试自为文。”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先主败绩於夷陵,良遇害。

裴松之《蜀志》注:马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蜀志·彭羕传》:羕字永年,广汉人。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后诛死。

《蜀志》: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雟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后亮出军向祁山,谡违节度,大败,下狱死。

《襄阳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蜀志·向朗传》: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云云。迁中领军。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遇害。宠弟充,历射声校尉、尚书。

《蜀志·谯周传》: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蜀志·伊籍传》:籍字机伯,山阳人。初为左将军从事中郎,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蜀志·王连传》:连字文仪,南阳人。为刘璋梓潼令。先主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又简收良才,以为官属。迁蜀郡太守。丞相亮南征,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后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蜀志·简雍传》:雍字宪和,涿郡人。先主围成都,遣雍往说璋,璋遂与雍同舆而载,出城归命。先主拜雍为昭德将军。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

《蜀志》: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先主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住平夷县。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於昆明。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绐南人,南人信之,围守怠缓。恢出击,大破之,与亮声势相连。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

《蜀志》:丞相亮主簿胡济,字伟度,义阳人,有忠义之效。亮发教群下,与董和、徐庶并称。

《蜀志·杨戏传》注:李邵字允南,广汉郪人。先主定蜀后,以李邵为州书佐部从事。建兴元年,丞相亮辟为西曹掾。亮南征,留邵为治中从事。

常璩《华阳国志》:李邵兄邈,字汉南,刘璋时为牛鞞长,先主领牧,为从事。正旦命行酒,得进见,让先主曰:“振威以将军宗室肺腑,委以讨贼,元功未效,先寇而灭。甚为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有司将杀之,诸葛亮为请,得免。久之,为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建兴六年,亮西征,马谡在前,败绩,亮将杀之。邈谏以为秦赦孟明,用霸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失亮意,还蜀。
回答者:万事通爷爷 - 童生 一级 1-13 12:30

--------------------------------------------------------------------------------

诸葛亮,蜀国大臣,字孔明.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曾五出祁山.
回答者:飞狼火鹰 - 童生 一级 1-13 13:22

--------------------------------------------------------------------------------

楼上:丞相那是六出祁山~汗~
去诸葛亮吧看看吧,很全的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kw=%D6%EE%B8%F0%C1%C1&rs2=0&myselectvalue=1&word=%D6%EE%B8%F0%C1%C1&tb=on

喜欢这幅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回答者:令狐穹 - 秀才 三级 1-13 13:43

--------------------------------------------------------------------------------

http://www.baidu.com/s?tn=sitehao123&cl=3&rn=10&ct=0&lm=0&word=%D6%EE%B8%F0%C1%C1
第2个回答  2006-01-23
我看诸葛亮

作者:张文祥
诸葛亮北伐历来争议较大,至目前为止,无论学者还是广大业余爱好者,其主流看法是持赞赏态度的。但目前,网络上有些有新意的朋友提出种种看法,主要归纳有两点:一、将蜀汉的国力拖垮;二、诸葛亮拥兵自重。
MQ不才,讲几点个人看法
首先说说第二种看法——诸葛亮拥兵自重的问题。我认为这话对一半。诸葛亮本来就拥兵(掌握天下兵权,不是现代说的“拥军拥属”),他不但拥兵而且拥权,但我认为说到“自重”,则肯定不是,无论从诸葛亮为人及实际历史看,诸葛亮并没有割裂政权,称霸一方。
谈到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持上述观点的朋友可能把姜维的账记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因为有朋友写帖子时常会这么说“姜维九伐中原,把蜀汉国力彻底拖垮,其实他只是走诸葛亮的老路而已,蜀汉灭亡的原因从诸葛亮时就已经开始了。” 对此,我的观点是不同意这种类似的说法。因为判断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否被拖垮,要看几个硬指标,比如:1.政府或内阁(并非政权)是否垮台;2.经济是否崩溃;3.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低下;4.国家是否分裂。于此对应,落实到古代社会,就是1.内阁被罢黜;2.财政支不敷出;3.哀鸿遍野、饿殍满地;4.农民起义,政权分割。用这些指标衡量诸葛亮治下,显然都不是。理由如下:
1. 诸葛亮至死未遭弹劾下台,其内阁主要成员蒋琬、费祎、董允等皆延续掌权,延续诸葛旧制;军队方面,姜维、廖化、董厥等依然是蜀汉军队主要指挥官。政治清明,没有出现忠臣在外避祸,小人当朝的局面。在与奸佞代表黄皓的斗争中,董相依然占据明显上风,不是姜相后时的朝政。
2. “四英相”时期,蜀汉财政没有出现支不敷出的记载,依然能维持国家运行。
3. “四英相”中如蒋相、费相治下,老百姓还没有面有菜色。刘备章武年间的人口统计与刘禅投降时的造册人口大体相当。
4. 农民起义还没有记载。
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至少到姜维前期)并没有对蜀汉国力产生严重削弱。不能将姜维后期的混乱政治局面追究到诸葛亮头上。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兵退基本上是因为粮草后继不上而退,其中二伐围城不过二十来天就主动撤围,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行动是以后方实际支持力为主的,一旦后勤补给出现问题,诸葛亮便主动撤兵,他有全盘经济考虑在内,不会不计后果,一味追加军费开支,这与姜维的北伐有质量上的不同,姜维基本上是穷兵黩武,兵败乃归。
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为蜀汉在争取国际地位(三国鼎峙及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做斗争,是以国际舞台中的政治、外交上的得分为一定目标的军事行动。
诸葛亮恢复汉朝的口号其实不具备任何影响力,汉朝末年的天下大乱使中原老百姓对这个腐朽王朝恨之入骨。曹魏从文帝曹丕起开始削弱王室,扶植大地主,使地主阶级拥护其政权。老百姓也期盼安宁,对他们而言,诸葛亮并非什么正义之师,曹魏也不是什么贼逆,双方都是从汉朝这一合法政权消亡后分裂出来的对峙政权,所以无所谓正义与邪恶。谁最后一统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谁就会被百姓拥戴并接受的政权。因此诸葛亮北伐并不是正义的,当然也不是邪恶的。
众所周知,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除蜀中平原外,大部分疆土没有开发,十分贫瘠落后,因此曹魏和孙吴都想吞并它然后两国一较高下。蜀汉若想从三流国家中跃起,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必须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于是加强与二流国家孙吴的联盟便是其确保二弱抗一强的国际局势,赢得一席之地的基本国策。
在与东吴的外交中,诸葛亮必须保证盟友东吴没有二心,协力抗曹。因此他必须拿出“振奋友邦、威慑敌庭”的姿态,所以要威武自强,以攻图存。如果示弱,则必是弱肉强食的第一牺牲品。因此蜀汉尽管弱小,但没有出现“弱国无外交”的局面。
另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诸葛亮北伐是与曹魏争夺大中亚区域的影响力。
在曹魏设立西域长史府的形势下,蜀汉作为汉的继承国(其实历史上蜀汉就叫汉),在争夺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上必须先发制人,从中亚获得利益,补充国力与中原王朝一战。因此从这个战略方向考虑,诸葛亮也必须北伐,这也就是诸葛亮、姜维争夺陇上,切断曹魏陇右与中原之联系的原因。
五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出五丈原而率先占据渭水东岸地形,手下将校欢欣鼓舞时,惟独郭淮明查孔明之心,认为诸葛亮此举有真实的远大意图,汉军是谋图北上而非东进,在五丈原以西的陈仓、天水、祁山等地,推进其作战基地,因此汉军必攻北原(今陕西眉县北、渭水北岸)。郭淮对司马懿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家之利也。”(《三国志•卷二十六》)。请大家注意这句话中,郭淮明确指出诸葛亮切断陇道,分裂曹魏治下之“民、夷”的战略意图,诸葛亮就是要让西域都户府一带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当地汉人脱离曹魏而附庸蜀汉,以此动摇曹魏在西方利益。后来双方确实在北原发生了激战。结果先期陈兵北原的郭淮军击败了抢夺北原的蜀汉先头部队,而诸葛亮也箭退司马懿一万骑兵(详见《水经注》载诸葛亮上武功事),双方形成了战略相持。不久,诸葛亮辞世,雄才大略却不得其时的他饮恨渭水,从此蜀汉再无翻盘机会。司马懿也由衷感叹其“天下奇才”。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空城计的合理性��

单纯视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赌博,未免太小看空城计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与事后的变化不多考虑,断章取义仅凭焚香弹琴的从容悠情,以管窥天或坐井观天,见识有如瞎人摸象,难以得见全貌。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前后文仔细端详,把时间背景及细节过程娓娓道来,方可探知究竟,事实胜于雄辩,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觉应该如何。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尽失时,正着手安排北伐军撤兵事宜:所以一开始就安排关兴及张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张翼先遣剑阁以备妥归路,再命马岱及姜维殿后准备埋伏,最后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而诸葛亮亲率五千兵马运粮,这些分拨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开始。
可惜总有人错认为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对抗司马懿,或是讹言成毫无准备之下被迫迎战,事实上诸葛亮在事前的分拨安排,却鲜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这与事前没有准备,赌运气冒险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马懿「养敌自保」,或是诸葛亮「冒汗走险」等方面猜测,不如仔细落实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比较具体根据而不沦于幻想迷惑。
从火烧新野及博望用水开始,屡被吓得惨败的魏军官兵,在其心目中,诸葛亮是个善用诱兵的奇兵专家。而且魏军亦向来善用诱兵,从早年的濮阳之役诱取吕布,以及官渡之战诱斩文丑等,魏军早知贪饵受诱的下场——壮烈牺牲地重创负伤。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集结大军来袭,不管是移动三郡居民或是节度蜀兵诸将的行动,都不会是小活动而不为人所知,纵使司马懿不知蜀兵虚实,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规模的移动。但是司马懿等魏军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军,却无任何大规规重兵,这些蜀军怎会消失不见呢?移防的蜀军人在何方呢?会不会是埋伏准备袭击呢?是不是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诱兵引导魏军入城受死,以诸葛亮为蜀军的最高领导,谁敢掉以轻心看扁?
司马懿再冒失也要盘算诸葛亮的麾下大将,像关兴、张苞、马岱及魏延等蜀兵诸将,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还是隐匿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或是研判蜀兵诸将悉数逃亡,仅剩诸葛亮一人落单,眼中没有蜀兵诸将存在,除非司马懿得意豪赌,自认逮到没有护卫兵团的集团主帅,这若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诸葛亮设下陷阱,以诱兵请君入瓮。 司马懿原本不信哨兵报情,亲自探敌求证后,于是采取谨慎的措施。先行后退,再缓徐图:若有埋伏,则顺势引退;若无埋伏,则再兴战事。从司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盘问当地居民有关蜀军虚实,便可得知司马懿的确有卷土重来的军事行动,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魏兵一路吓回长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再另谋主意,而非惊吓大逃。
后来就在武功山的小路,关兴及张苞杀声盈谷,更兼魏军心疑,岂敢久停。曹真本想贪功追杀,不意却半途中伏,被诸葛亮事前所分拨安排的姜维及马岱拦截,不得不引兵鼠窜而还。司马懿若不早退,差点就落得曹真的下场。随着司马懿撤兵暂退,诸葛亮趁机撤回汉中。事先有「分拨安排」,事后有「埋伏交战」,遂使诸葛亮以风声鹤唳的静肃,巧设空城疑计而圈套司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冲三事,谈论诸葛亮空城计。
裴松之已经就空城计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攻守形势及礼节尊卑不分等加以驳斥,所以郭冲所言并非事实。光是司马懿人仍为荆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辈当不到的职位),人在宛城,没空北上街亭与诸葛亮对阵,时空已经不符。 郭冲说司马懿带兵二十万,诸葛亮仅留蜀兵万人,其它余军则交给魏延,司马懿以二十比一的优势,根本不用惧怕。而《三国演义》却说魏军仅有十五万,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暂出,而关兴及张苞各领三千,这里已有一万一千名,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各军未计,若再把街亭战场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等残军计入,还有赵云及邓芝的箕谷疑军合并计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当初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蜀兵北伐军当初还能惊动魏明帝亲征,军队的规模及实力仍不容小觑。
按《汉晋春秋》诸葛亮自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于魏兵,而非魏兵多于蜀兵。若是司马懿大军以众凌寡,又何需在意区区万名蜀兵呢?事实上诸葛亮也不是仅带万人就敢北伐,连南征南蛮都不只动用万人,北伐又怎只用万人。司马懿的对象不仅是诸葛亮的直属本队,更应考虑全体北伐大军。 人数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战国时长平之役,赵卒虽以四十余万人之众,仍落入秦军包围而挨饿,最后还被迫投降坑杀。汉中一带的山岳地形,满布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及天隙等险要,以石穴丛林等障碍,最怕身陷死地而无逃生余地。山林还不利于魏军骑兵的奔驰,山谷中的关隘其中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兵卒虽多,忽略地形的限制,岂不大意。
诸葛亮已有大军,兼有地利,司马懿如郭冲所称,虽有二十万,但仍未必占尽上风。而且郭冲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蜀兵诸将的存在,司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诸将的所在,面对面对只剩诸葛亮一人的军队,除非司马懿目中无人,看不见魏延、高翔、赵云及王平等蜀将。否则司马懿则应推敲这些蜀兵诸将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诸葛亮在后来善用诱兵斩杀张合及王双等人,更证明魏兵冒进的下场,自食轻敌的恶果,恐将遭身死败亡之途。

参考资料:百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1-13
赞叹诸葛亮诗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孔明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第4个回答  2006-01-19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 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 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