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侍郎是干啥的 什么礼部侍郎 户部侍郎

从职位上来看,侍郎位置相当于今天的部长。

清朝时期,部门很多,官职也很多,但主要的中央机构只有六个部门,即礼、兵、刑、吏、工、户部,这六个部门是朝廷的主要办事部门。其主要负责人由尚书和侍郎组成,而且都是双数,各由一名满人和汉人官员组成,因此,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强势的官员出现,常常会遇到办事推诿、拖拉状况。

从品级上来看,尚书是从一品,侍郎是正二品,因此,侍郎的顶头上司是尚书。但尚书只管理宏观上的事情,微观上的具体工作则是侍郎的事情了。侍郎才是主办大臣。

礼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和教育部;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公、警、法、司部门;吏部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工部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

要按朝代来看,像明朝时的兵部尚书,大抵是现在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长的总称,至于其他朝代的兵部尚书,一般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不过总的来说,不管哪个朝代,兵部尚书的权力都很大,对国家很重要。

扩展资料: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曾经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侍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8

侍郎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次长。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引证解释

    古代官名。

秦 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门户,有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清赵翼《馀丛考·侍郎郎中》:“葢本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 汉 始有。”

2.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 刘昭 注蔡质《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唐韩愈《赠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郎。”《宋史·胡铨传》:“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 桧 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上不听,旋以平莲功加(袁可立)秩兵部侍郎。”郑观应《盛世危言·书吏》:“自大学士、尚书、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皆听命于书吏。”

3. 古代官名。

晋 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扩展资料

历朝职能:

汉代

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之职。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者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汉代称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唐代

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称为中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则天曾改凤阁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为正三品。中唐以后,中书令常缺,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际由中书侍郎主持。

明代

正三品。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清代

递升至从二品,与尚书(从一品)同为各部的长官。清代的六部尚书,也沿袭明制。可是明代六部尚书的权相当大,尤其是吏兵两部。全国用人调兵,都归这两部管。皇帝上谕下颁,要经六部,全国事情上去,也要经六部,兵部尚书还有权下命令给督抚。清代的六部,权就小得多。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已经不成其为行政之首长。更不同的是六部尚书侍郎对皇帝皆得单独上奏这一点。

照理讲,兵部尚书对于全国一切军事,他该负责计划,军队他可以下令调动,侍郎只是他副手,事权该由首长负责。现在兵部尚书也只能对皇帝上一个条陈而止,而且尚书可以单独上奏,侍郎也可以单独上奏,这样一来,尚书就管不着侍郎。从前的六部,每部一尚书,一侍郎,本来是正副长官。清代则要满汉分开,有一个汉尚书,一定还要有一个满尚书。有两个汉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侍郎。于是一部就有了六个长官,六部长官就有三十六个。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向皇帝讲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侍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4

侍郎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历史上官职侍郎有很多种,具体有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左侍郎、右侍郎、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户部侍郎。

扩展资料:

秦、汉,郎官属郎中令(汉武帝改为光禄勋),员额不定,最多时达五千人,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以守卫门户,出充车骑为主要职责,亦随时备帝王顾问差遣。初以任子(因父兄功绩得保任授官者)、赀选(以有相当财产得任官资格者)为充任,武帝从董仲舒议,始使郡国每年保荐孝廉为郎中。

两汉郎官常有出任地方长吏的机会,时人视为出仕的重要途径。东汉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分曹(相当于后世的部和司)设尚书郎。郎官遂从侍从官变为各行政部门长官,不再隶属光禄勋。此外,汉代郎官亦称山郎。

除议郎外,郎官均须执戟宿卫殿门,号为轮流当值,其实非出钱送礼,取得文书,不能出外。时人以山为财用所出,号郎官为“山郎”。故豪富之郎常出游戏,贫者终年不得休假。后杨恽为中郎将,乃罢山郎之弊。(见《汉书·杨恽传》及张晏注)

魏、晋除尚书郎中,又有秘书郎、著作郎、黄门郎等,以郎为官名的范围渐泛。

隋以侍郎为六部尚书之副。

唐六部以郎中、员外郎为司官。历代沿置。此外,郎又为散官官阶名称,如隋、唐有朝议郎、通直郎、将仕郎等名目,位列各级大夫之下。以后历代均沿其制,惟具体各目不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侍郎

百度百科-郎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02

侍郎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侍郎为中国官制名称,一般来说,创建于汉代,并被沿用到20世纪初。

汉朝为郎官的一种,本为是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作为尚书的属官,初任为中令,满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为侍郎。之后随着尚书台的权利加大,侍郎日渐重要。

隋唐之时,于京城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其中,每部一名之侍郎为辅佐尚书主官之事务实际执行者,相当于今部会次长。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侍郎,门下省的副官称为门下侍郎(黄门侍郎)。宋元明清不改。

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六部侍郎升为正三品。之后,清朝沿袭旧制,亦设左右侍郎,左右侍郎均为满汉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间均有侍郎四名。

扩展资料:

古代的六部是国家管理各方面事务的机构。六部初建于隋朝,正式定制于唐初。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各个部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

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参考资料:侍郎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0-31

侍郎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侍郎创建于汉代,本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中令,任满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为侍郎。隋唐时六部掌管国家政务,每部一名之侍郎辅佐尚书管事,相当于今部会次长,明代朱元璋把侍郎升到了正三品,到了清朝为从二品,每部各设侍郎满汉人各一名为左右侍郎。

扩展资料:

侍郎历朝职能

1.汉代

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之职。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者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汉代称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2.唐代

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称为中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中唐以后,中书令常缺,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际由中书侍郎主持。

3.明代

正三品。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侍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