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高通货膨胀期?

如题所述

建国初期通货膨胀 1949—1950

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上涨。上涨的核心区域是上海,主要表现为战后重建时期的物质短缺,投机活动以及管理相对混乱。

1959-1961年——困难时期的物价上涨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失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国内粮、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货源锐减,1961年较1957年物价上涨7.5%。

1979- 1982年 ——改革开放初期的首次上涨

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

1984-1985年——城市改革初期的通货膨胀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1987-1989年——货币政策失控导致的通胀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1987年, 国内的货币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长速度达116%,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993-1995年 ——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的价格上涨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金融持续的混乱。表现为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由此导致了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和高通货膨胀

2003年底-2008年——融入全球经济(加入WTO)后的首次通胀

国内外多种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一方面,从国内角度看,2003年夏收因自然灾害、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继续发生严重歉收,由此,农产品价格飞速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国内煤电邮运紧张,推升了通货膨胀压力;第三,为减少SARS对经济冲击而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经济的快速上行;第四,海外经济逐步走出低谷,而中国工业融入全球经济,而使得海外对中国产品需求增加而导致的价格上行;

2010-2011年的通货膨胀

2008年以后,全球为应对金融危机,实行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美国和欧洲采取了多次量化宽松政策,中国既采取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同时还采取了相对较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客观上为通胀的上行提供了催化剂,加上海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了持续两年的通货膨胀。当然,推动通胀上行的结构性因素方面,由于人口红利消失的成本上涨也不容忽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1.建国初期(1949-1953),由于进行抗美援朝,镇ya反革命等运动,所以开支巨大,第一次通货膨胀。
2.1958-1960年代中期,由于大跃进运动,三线建设等开支巨大,赤字严重,所以通胀。
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需要大量资金,除了引进外资,需要多发货币来支撑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以至于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通货膨胀,人民抢购生活物资。第三次通胀。
4.90年代前期,邓sir南巡,讲话后,我国迎来改革发展的第二个春天。经济迅速发展,但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随之而来。是第四次通胀。幸好朱sir的铁腕,使得通胀在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得到根本控制,实乃我国之大幸。
5.2005年以后至今,第五次通胀,入世后,外贸规模迅速扩大,顺差积累很快。由于外汇管理体制限制,加上经济结构失衡,仍然是投资大于消费,所以货币供应量迅速扩大,物价上涨。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退出4万亿刺激计划,由此带动社会投资数十万亿,通货膨胀更加严峻。现在仍在持续。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7-08
我国的通货膨胀周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水平的波动包括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具有周期变动的规律性。这也就是,在经济运行中客观存在着物价水平波动周期,或者说存在着通货膨胀周期和通货紧缩周期。观察右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自1978年以来物价水平波动的规律性。

  图中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示的物价水平波动曲线显示,1978—2010年,物价波动的波峰年即最高通货膨胀率发生的年份分别是1980年(7.5%)、1988年(18.8%)、1994年(24.1%)和2007年(5.9%);而波谷年即最低通货膨胀率发生的年份分别是1982年或1983年(均为2%)、1990年(3.1%)、1999年(-1.4%)和2009年(-0.7%)。从物价波动的波峰年来看,1980年到2007年的27年间共经历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年。从物价水平波动的波谷年来看,1982年到2009年的27年间也经历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也是9年。

  需要说明的是,在揭示通货膨胀周期的规律时,应当排除非经济运行因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例如,1987—1988年,我国放开部分产品价格并试图进行价格改革“闯关”,这是导致1988年CPI急剧上升到18.8%的直接原因。不然,物价的波峰年很可能不是1988年而是1985年,1985年的CPI是9.3%。1994年CPI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21.4%,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经济在1992—1994年一直呈现过热状态,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4.2%、14%和13.1%;二是1992年9月,国家将593种生产资料产品的定价权下放给企业和省级物价部门,由国家直接管理的仅剩下89种,这直接导致价格水平急剧上升。

  从我国的经济实践来看,以波谷年为依据观察物价周期波动的规律更具客观性,因为它能更真实地反映经济运行的规律,而较少受制度因素和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若以物价波动的波谷年为依据,可以对我国的物价波动周期做如下划分:1982—1990年为物价水平波动的第一个周期;1990—1999年为第二个周期;1999—2009年为第三个周期。从图中还可以发现,每个周期都包含一个价格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的时期和一个价格水平呈总体下降趋势的时期,即通货膨胀期和通货紧缩期。

这个分析应该还素比较权威的!

参考资料:http://finance.jrj.com.cn/2011/03/1710299478799.shtml

第3个回答  2011-07-18
5次左右
第4个回答  2011-07-08
N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