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蔡文姬是三国演义里面谁的老婆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蔡文姬是三国演义里面谁的老婆啊

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南匈奴入侵时,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嫁给董祀。

卫仲道,男,本名不详,仲道是其表字,东汉末年河东人。生于汉建宁元年,早逝。其妻为蔡文姬(蔡邕之女蔡琰)。卫家是河东世家,在那里有着很高的声望。初兴于汉名将卫青,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卫氏家族就是从那一刻起平步青云。董祀为三国时曹操的一个屯田都尉,董祀是蔡文姬的丈夫。

扩展资料

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卫仲道早亡,二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

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金璧从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董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卫仲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蔡文姬

曹操和蔡文姬之间有什么故事?

有缘相识无缘嫁

曹操和蔡文姬的相识是因为蔡文姬的父亲蔡邕。   蔡邕是东汉末年极负盛名的大文学家,学识渊博、擅长诗词、精通音律。因为身处乱世,所以蔡邕无意为官,只是闭门著书立说,并以弹琴作诗为乐。   史书记载,曹操在洛阳为官时,与蔡邕“有管鲍之好”,两人彼此引为知己。比蔡邕小22岁的曹操,敬慕蔡邕的才学和信义,蔡邕则推崇曹操的文韬武略,两人因此结为忘年之交,过从甚密。   成为蔡家座上客的曹操,当然注意到了蔡家漂亮的小女儿蔡文姬。蔡文姬幼年早慧,不仅才学过人,而且具有超凡的音乐天赋。6岁时,父亲在隔壁弹琴,无意中弹断了一根琴弦,她居然能听出是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父亲惊讶之余,又故意把第四根弦弄断,竟然又被她听了出来。   少女时代的蔡文姬才貌双全,加之饱读诗书,求亲者络绎不绝。然而,这位才女却与曹操无缘,在她待嫁之时,曹操一直在外征战,生死悬于一线。蔡文姬16岁时,由父亲蔡邕做主,嫁给了大学子卫仲道。   出嫁后,夫妇二人彼此敬重,谈论诗词、时政,恩爱有加。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逼得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回到娘家后的蔡文姬,原本也可以平安无忧的过着寡居生活。然而,她的父亲蔡邕却出事了。   董卓掌权后,听说蔡邕名气大,便极力笼络,非让他出来做官,甚至以灭族相威胁。无奈之下,蔡邕只好走入仕途。一日之内,竟连升三级,最后获封高阳侯。   然而,塞翁失马,安知祸福。后来,董卓被杀,蔡邕作为董卓一党,死在狱中。家族获罪,大厦倾倒。原本想在娘家过安稳日子的蔡文姬,从此无家可归,开始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劫难。 两地分离暗自叹   身逢乱世,又遭家难,无依无靠的蔡文姬只身一人回了老家。然而,天下大乱,何以为家?关中地区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蔡文姬只能随着难民到处流亡。   关中战乱,羌胡番兵乘机掳掠中原。他们不仅抢夺金银财物,也抢掠了许多中原的女子。每每抢掠完毕,便“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般满载而归。   在胡兵的一次抢掠中,混杂在难民之中的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起被带到了南匈奴。   年轻貌美的蔡文姬被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成为了左贤王的妃子。这一年,蔡文姬23岁,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胡帮生活。   关于蔡文姬的胡帮生活,史书这样记载:“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据说,左贤王对蔡文姬恩宠有加,在南匈奴的十二年中,蔡文姬为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   不仅如此,蔡文姬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并学会了一些当地的语言。然而,即使这样,蔡文姬仍是十分想念故国,希望能够重回中原。   此时的曹操正在逐鹿中原,基本扫平了北方群雄,不仅当上了宰相,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了许昌,后来又迁都洛阳。   天下初定,曹操终于有闲情回忆过去了。他想到了死去的忘年交蔡邕,想到了蔡家惟一的后代蔡文姬,她一个孤身女子,如今流落何方呢?曹操开始派人到洛阳、关中一带,四处查找蔡文姬的下落。然而,始终都没有消息。   直到公元208年初,曹操的大军平定了乌桓。这次北伐的胜利,极大的震慑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政权,以致南匈奴派出代表团赶到了中原,请求继续修好。   就在接待南匈奴代表团的过程中,曹操得知,南匈奴左贤王的王妃是中原人,姓蔡! 黄金白璧换文姬   经确认,蔡姓王妃果然是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曹操大为惊喜,立即派周近作为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前往南匈奴,要把蔡文姬赎回来。   左贤王当然舍不得放走蔡文姬,但却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只好答应让蔡文姬回去,但两个儿子一定得留下。   能回到日夜思念的中原故土,蔡文姬十分高兴;但要离开两个天真无邪的儿子,以及对自己恩宠有加的左贤王,她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在汉朝使者的催促下,恍惚中登车离去的蔡文姬,听到了儿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在使者周近的护卫下,蔡文姬回到了故乡陈留郡。然而,经过多年的战乱,故乡早已断壁残垣,哪里还有栖身之所?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第三次出嫁了,她的新任丈夫是田校尉董祀。董祀刚刚二十出头,正当青春年少,而此时的蔡文姬却已经35岁了。对于蔡文姬,董祀自然有些不满,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勉为其难地接纳了她。所以,蔡文姬的第三次婚姻,虽然看似安定,实则并不和谐。   然而,蔡文姬的不幸似乎并没有结束。就在他们婚后的第二年,董祀犯法当斩,被曹操判了死罪。蔡文姬再一次面临失去丈夫、流离失所的可怕命运。蔡文姬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了,但是谁能救她的丈夫呢? 怜香惜玉还丈夫   当蔡文姬走进丞相府时,曹操正在举行宴会,朝廷里的很多公卿大臣、名流学士都聚集在这里。   当蔡文姬进来时,大家都惊呆了。站在曹操和宾客面前的蔡文姬“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意思是说,她披散着头发,赤着双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丈夫请罪。她的声音清脆,言辞悲伤。宾客中有一些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这个样子,心里都十分酸楚。   原本是家学渊博的千金大小姐,饱读诗书,礼仪周到,但是现在却披着头、赤着脚,站在一群男人面前,一步一磕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蔡文姬何等聪明,她了解曹操执法甚严,也了解曹操对自己的感情,不如此便不能博得曹操的怜惜,不如此便不能撼动曹操的法令了。   看到昔日的才女如此堪怜,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的悲惨身世,倘若处死董祀,蔡文姬势难自存。曹操犹豫了一下,还是赦免了董祀的死罪。   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曹操见蔡文姬穿得单薄,心中大为不忍,忙命人拿来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并让她在董祀归来之前,住在自己家中。   在一次闲谈中,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有吗?”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几经战乱,已经全部遗失。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大喜,忙说:“我想派十个官吏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来,你看怎样?”   蔡文姬婉言谢绝,曹操于是让人给她送去纸笔,以便默写文章。当年送纸笔,可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因为那时造纸术刚刚普及,告别笨重的竹简,用纸和笔来写作,对于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多么重大的援助和支持。后来,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多篇文章,文无遗误。曹操看了,十分满意。   董祀获救后,感念妻子的恩德,带着妻子隐居山林,并生下了一子一女,其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若干年后,曹操狩猎经过那里,还曾前去探望。   史书上记载的曹操与蔡文姬的故事只有这些,从中可以看出曹操对蔡文姬的关爱。他们之间,有无男女之情,可以想象,却实难判断。而从惜才爱才的角度来说,蔡文姬遇上曹操,可谓是真正的高山流水遇知音。

曹操为何把蔡文姬嫁给了董祀?

因为蔡文姬给董祀求情,并且最终嫁给了董祀。

曹操不娶蔡文姬,是因为蔡文姬的亲人是曹操的老师。

早年曹操在洛阳为官时与蔡邕“有管鲍之好”,比蔡邕小22岁的曹操敬慕蔡邕的才学和信义。蔡邕则推崇曹操的文韬武略,他们之间亲密无间,是朋友加师生的关系。

曹操(155-220),蔡文姬(约177年~?),曹操比蔡文姬大22岁,论辈分曹操和蔡文姬是一辈的,论年龄曹操则是蔡文姬的父字辈。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董卓进京,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所杀,导致蔡邕被牵连也被王允所杀。

这时蔡文姬刚好15岁,已是饱揽诗书的大家闺秀,曹操经常出入蔡府,故蔡文姬对曹操是非常了解的。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的英名已威震天下,此时曹操才45岁。很难说23岁蔡文姬对曹操没有爱慕之情,但对曹操的敬佩的感情那肯定是有的.毋容置疑的。

图一是蔡文姬,图二是虞姬,图三是蔡文姬还是虞姬?

王者荣耀里的虞姬,是没有第三图那样的皮肤的,显然,第三图是P过的。

所以,第三图不是蔡文姬,也不是虞姬,而是蔡虞姬。

关于历史上的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人物生平

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卫仲道早亡,二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

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金璧从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董祀。

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

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

蔡琰回家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此后再无蔡琰相关记载,卒年不详。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文学

蔡琰归汉后作有《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其中五言的那首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

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称赞蔡琰的五言诗:“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大意是说蔡琰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也是受到了蔡琰的影响。

骚体《悲愤诗》由于旨在抒情,首尾两节对被俘入胡和别子归汉的经历都比较简略,中间大篇幅自然风景用以渲染蔡琰离乡背井的悲痛心情,在这些对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蔡琰极言它们与她故乡中土的差异,以此形容自己在这与中土迥异的环境下心情之沉痛悲愤。

音乐

《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古乐府琴曲歌辞,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以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入。

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书法

蔡琰的父亲蔡邕是一位大书法家,创造了八分字体。蔡琰本人对书法也很擅长,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蔡琰曾在曹操的要求下默写古籍,说自己不管是真书还是草书都可以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蔡文姬(汉末三国时期才女)

蔡文姬是怎么死的啊?

关于蔡文姬的死因,在我国的历史资料当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因为蔡文姬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之后,最后与董祀一起隐居。即使蔡文姬与董祀所生的女儿成为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的夫人,蔡文姬也再也没有出现在人们的眼中。因此,我们无法得知蔡文姬是怎么死的。但是,诸多的记载蔡文姬的相关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大致判定,蔡文姬应该是旧疾复发而死的。

扩展资料: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