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失和夺的区别

文言文中失和夺的区别

失与夺,两个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意思与今天的释义基本差不多。在文言文中,两个词都有表示失去的意思,这时,“失”更多用来表示被动和无奈,“夺”则有一定主动行动导致的失去。在古代和现代,“失”更多表示被动的状态,以及无意或不想达到的后果,是一个负面含义的词。“夺”则表现出主动,有意甚至故意达到某种结果,偏中性。

shī
1. 失掉;丢失。
例:《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
2. 错过;放过。
例:《后汉书•荀彧传》:「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3. 没有把握住或控制住。参见「失手」、「失足」、「失喜」、「失笑」。
4. 违背;离开。
例:《商君书•画策》:「失法离令,若死我死。」
5. 变易;错乱。
例:《淮南子•原道训》:「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
高诱注:「失,犹易也。」如:大惊失色。
6. 迷失;找不着。
例:《庄子•天地》:「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7. 错误,失误。
例:《商君书•靳令》:「邪臣有得志,有功者日退,此谓失。」

失在古文中还有yi 的发音,通「逸」或「佚」


duo
1. 强取。
例:《易·系辞上》:「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2. 压倒;胜过。
例:汉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3. 裁定;决定取舍。
例:汉王充《论衡•超定奇》:「书疏文义,夺于肝心,非徒博览者所能造,习熟者所能为也。」
4. 竞先取得,争取到。
例:《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彊夺之地。」
5. 削除;剥夺。
例:《论语•宪问》:「夺伯氏骈邑三百。」
6. 丧失;失去。
例:宋王安石《上五事札子》:「农时不夺而民力钧矣。」
7. 用强力使之动摇、改变。亦谓由于强力而动摇、改变。
例:《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8. 犹乱。
例: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
9. 遗漏;脱落。
例:《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
10. 耀。指光线或光采特盛,使人眼花。
例:《红楼梦》第二三回:「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眼前,神采飘逸,秀色夺人。」
11. 「夺情」的省称。古代官员遭父母丧,朝廷命其不离职守制,或丧服未满而召之出仕叫「夺情」,亦简称「夺」。
例:《新唐书•狄光嗣传》:「母丧,夺为太府少卿,固让。」
12. 抄刊古书时的文字脱漏。
例: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因误夺而误补例》:「凡有夺字则当校补。」
13. 即鵽,一种鸟。
例:周师旷《禽经》:「夺曰鵽。鵽如鹯而小者,其脰上下,亦取鸟雀如攘夺也。」
夺也发dui 音,意为狭路。
例:《礼记•檀弓下》:「齐庄公击莒于夺,杞梁死焉。」
郑玄注:「隧、夺声相近,或为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06
失,一般指本所拥有的失去了;夺,可指剥夺,也有失去的意思。

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shī

①<动>丧失;失去。《班超告老归国》:“尚后竟~边和。”
②<动>迷失。《垓下之战》:“项王至阴陵,迷~道。”
③<动>错过;耽误。《寡人之于国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④<名>过错;过失。《柳毅传》:“帝知其冤而宥其~。”
⑤<动>忍不住;禁不住。杜甫《远游》:“似闻胡骑走,~喜问京华。”

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duó

①<动>强取。《陈涉世家》:“广起,~而杀尉。”
②<动>剥夺;削去权力。《左传?桓公五年》:“王~郑伯政,郑伯不朝。”
③<动>失去;丧失。《齐桓晋文之事》:“百亩之田,无~其时。”
④<动>乱。《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伦。”
第2个回答  2016-04-05
失去和夺走,算是近义词,但不完全是。失去了,就没了。夺走了,也是失去了,但是被抢走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0
失:
丢:遗~。坐~良机。收复~地。流离~所。
违背:~约。~信。
找不着:迷~方向。
没有掌握住:~言。~职。~调(tiáo )。
没有达到:~望。~意。
错误:~误。~策。过~。~之毫厘,谬以千里。
改变常态:惊慌~色。
夺:

抢,强取:抢~。掠~。巧取豪~。强(qiāng )词~理。
争先取到:~得最后胜利。~魁。~冠(guàn )。
冲开:~门而出。
丧失,削除:剥~。褫~(剥夺)。~志(改变志向或意愿)。
晃动:光彩~目。
决定如何处理:请予裁~。
漏掉(文字):第八行~一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