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评价褒贬不一冯导的一生有哪些功过?

如题所述


五代名臣冯导是一部活的五代十国史字典。然后我会讲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早年,他跟随刘玉鑫寿光。后来的唐、晋、汉及后四朝都是宰相等高官。在此期间,他还被任命为辽太宗大臣,前后侍奉过十个皇帝。他在政治上是个真正的老人。冯导死后,后世一些史家对他评价很低,因为他忠于君主。欧阳修骂他“不要脸”,司马光甚至指责他是“汉奸”。但笔者认为,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多角度看待,不能过于武断和片面,应该通过探究历史上这个人的真实言行,结合他所处时代的客观现实,得出一个相对公正的结论。

五代“不倒翁”冯导

不是聪明人为什么要忠诚?冯导不知道一路走来。五十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侯亮,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北宋,短短50多年。这50年间,五个朝代,十几个皇帝像打灯笼一样轮换。基本上都是夺权的军人。他们粗鲁、无知、专横。大部分都是昏君,比如后周的郭威、柴荣。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在这样一个虎狼之世,冯导应该效忠于哪个君主?

冯导有几首诗来表达他的感情。“惟知行善,不问未来”,意思是人只要一心一意做好事,不在乎未来;“但教无恶,人能在狼虎中直立行走”,意思是人能在一群野兽中直立行走。站在虎狼之间,冯导确实有一种下地狱的精神。在五代的乱世中,他竭力保存中国文化和国家的生命力,几个世纪以来他都被指控犯罪。苏东坡称赞冯道“菩萨,再来”,王安石称冯道为“佛中人”,意为活佛,推崇备至。

冯导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不贪财也不好色。冯导是河北沧州人。他出生在一个农业和阅读家庭。年轻时,他诚实、勤奋、善于写文章。他是一个受到邻居称赞的好青年。从政长大后,有些简单的东西没变,除了官场久了圆滑细腻的特点。后梁朱温与晋朝李克用争霸时,冯导随军出征,住在草堂里。他连床都没有,就睡在一捆干草上。他用自己的工资买吃的喝的,和仆人在一个锅里吃饭。一些将军把他们俘获的女人交给了他。如果他无法拒绝,他会让他们安顿下来,然后想办法找到他们的家人,送他们回去。

有一年,冯导的父亲因病去世。他走回家悼念,谢绝了家乡长辈的一切馈赠。就在饥荒发生的时候,他拿出自己的财产帮助村民,晚上偷偷帮别人家耕种,做着别人不知道的好事。他极力推荐这些可怜的孩子,一直劝皇帝爱惜百姓。有一次,后唐的明太祖李思远得到一个玉杯,上面写着“国宝杯万岁”。他拿给冯导看,冯导趁机抗议道:“这是前朝有形的宝藏,大王有无形的宝藏。是仁义皇帝的财富。”

晚唐明朝的李思远

冯道大如海。他是一个务实的好人。唐朝末年,工部侍郎任赞嘲笑冯导无知,只会看《兔子园书》之类的表面文章。冯学习后并不生气,而是让任赞教他:“《兔园书》是一位著名的儒生写的,内容丰富,不流于表面。现在的学者只看一些适合科研的花言巧语,用来博取名利。那真是肤浅!”任赞听后非常惭愧。

晚唐皇帝在位期间,冯导入朝为官。他的副手胡饶因为一些小节日,经常在冯导喝醉的时候辱骂他。每次冯导把胡饶带进衙门,其他人都百思不得其解。冯道若无其事地说:“胡娆不好好做人,将来会有自己的报应。我有什么可生气的?”

晋朝末年,有人牵着一头驴去赶集。驴的脸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丰道”。有亲信向冯导汇报,冯导并不生气。他漫不经心地说:“世界上有很多同名同姓的人。可能是驴丢了。有些人在寻找他们的主人。有什么好奇怪的?”冯道真无愧于“长乐老人”的称号,他是快乐的,没有任何不快和烦恼。

《奉道》里还有一个讲诚信、讲教育的故事。当他还是首相的时候,一个冲动的年轻天才来拜访他。看到冯导脚上的鞋和他刚买的一模一样,就问:“老师,这双鞋你花了多少钱?”冯道慢吞吞地说:“五百。”这位才子立刻大叫:“哎呀,我被骗了!我的花了1000英镑。现在的商人没有信用,真是可恨!”冯导换了一条腿,抬起另一条,慢吞吞地说:“这条也是五百。”这个人才很尴尬。冯导借此机会热情地说:“你放心,问清楚问题,做清楚事情。”

冯导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官场老手。冯导在五代官场几十年。每当遇到朝代更替、君主更替,他总是审时度势,主动成为新君主的积极臣。冯导在后晋做官的时候,晋武帝石敬瑭想派人去契丹,大臣们不敢去,冯导自告奋勇。他也不回家,当晚就住在驿馆里准备执行任务,只请人回家替他向妻子告别。

冯导到了契丹后,辽帝卢野德光对他优待有加,对他也很谄媚,这让卢野德光很高兴,想把他留在契丹。冯道说:“晋朝和契丹是父子国家。我在两国都是朝臣,这在哪里都一样。”

他在契丹、奉道呆了两年。这段时间他买了很多柴火,说要准备冬季取暖,好像要永远留在契丹。叶鲁德光批准回国后,三次上桌,表示愿意留下。被拒绝后,他磨蹭了一个月才南下,每一个邮局都停。他花了两个月才离开契丹边境。他的随从以为可以躲过契丹,所以应该跑得快。他们怎么能这么挑剔?其实这才是冯导出众的地方。他很了解廖的心。越爱契丹,越舍不得离开。越有可能是辽的人才让你回去,不然你跑得再快,辽的人随时可以把你抓回去!

冯导深谙人心,多才多艺,在五代官场颇得人心。可以肯定的是,冯导在当时名声很好,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新皇帝把他当老臣。对于后来的历史学家来说,用不同的标准去批判他是很正常的。在我看来,关键是看冯导有什么厚脸皮当官。是为了名誉,财富,肤色?好像不是。把他看成一个圆滑、多才多艺、干净、务实、善良、有爱心的人似乎更合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