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迹塘的马迹塘擂茶

如题所述

马迹塘是桃江擂茶的发源地。相传,马迹塘擂茶起源于三国时期:孔明带领蜀军攻打曹操,路过马迹塘时,正值酷暑季节,有许多将士中暑了,村民闻之,纷纷给他们送来擂茶,使蜀军很快恢复了战斗力。从此,马迹塘擂茶便四处传播。
擂茶是用生芝麻、花生、绿豆和当地绿茶作原料,放在一个有内齿的陶制钵内,用一根长约七尺、直径有茶杯口粗的油茶木棒擂成粉状,再加入适量白糖,然后用开水调和而成,其色泽洁白如奶,味道清香可口,有清凉解暑、促进消化、提神醒脑的功能。
马迹塘擂茶味道好,但最具情趣的还是新婚夫妇闹抬茶。这一带的青年男女结婚,有新娘和新郎双抬擂茶招待客人的习俗,也是闹新房的主要内容之一。招待客人的新婚晚宴过后,夜幕降临,闹新婚抬茶的仪式也就开始了。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双双抬茶敬客!”站在新婚新郎旁边的司仪喊得颈脖上的青筋凸起,将新娘新郎推到堂屋中间。司仪的喊声一落,打扮一新的年轻少女们脚步轻盈地手托六边形红漆木盘,放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红漆木盘里放着六只精细的花边瓷碟,瓷碟里分别堆满了香喷喷的熟花生、蹦脆的南瓜子、黄白色的盐姜、色红的辣椒萝卜条、香脆的油炸红薯条和酸辣味的刀豆。这时候,客人们就可以八人一桌,自动组合坐下,等待新婚夫妇抬擂茶。
新婚夫妇从热气腾腾的茶房里双双抬着一个长方形的红漆茶盘慢慢地来到了茶桌前,茶盘内放着八碗擂茶,依次送到每个客人面前。
“恭喜贺喜,粑粑砣起。”第一个客人从茶盘内端走了一碗擂茶。全场为这位客人风趣幽默的话语报以热烈的呵伙声。
“新郎木棒手中拿,新娘扶钵打擂茶。擂茶白,擂茶香,不生伢崽生姑娘。”第二个滑稽的小伙子一边数着快板,一边向新婚夫妇挤眉弄眼,逗得全场哈哈大笑。
“一男一女一枝花,利民利已利国家。”
“两山中间一眼塘,哥在塘里放鱼秧;鲤鱼长大跳龙门,来日金榜题大名。”
……
这是新婚夫妇抬茶时,每位客人都必须送的吉祥“赞花词”。按当地的习俗,客人没有“赞花词”,新婚夫妇就可以不给擂茶喝;相反,谁的“赞花词”多,谁就能多喝擂茶,有些会说“赞花词”的最多能喝十几碗昵。胆小的新婚夫妇往往在客人面前会羞得满面通红,而胆大的新婚夫妇则反过来刁难客人,闹抬茶的气氛非常热烈,不时高潮迭起,笑语满堂……
马迹塘人喝茶很讲究茶道,一般客人进屋,主人献上来的是一碗自己炒制的“家园茶”。这种绿茶条索紧直,白毫毕现,茶香汤青,品质可与君山毛尖媲美。被称为“稀客”的人上了门,待茶的规格要高一些,一般上两道茶,一道清茶,一道擂茶。清茶为客人洗尘接风,擂茶添了一碗又一碗,直到你无法喝下为止。
接待嘉宾贵客,热情好客的马迹塘人饮茶又提高了规格,那就是用清茶、蛋茶、擂茶、面茶、姜盐茶五道茶来招待。
贵客临门,主人最先献上一小杯清茶,它是用优质的沂溪水冲泡的绿茶,其意在请贵客漱口洗尘准备吃蛋茶。
蛋茶是用荔枝、桂圆煮土鸡蛋,这三样食品都是圆的,寓意客人“三元及第”、“连中三元”。鸡蛋一般是两个,荔枝桂圆一般是四或八粒,寓意“成双成对,好事成双”。
献给贵客的第三道茶是擂茶,而且喝这种擂茶还要配9个小圆碟,碟中盛有红薯片、山枣糕、黄瓜条等别有风味的民间食品,其乡情乡味令人顿生醉意。
喝过擂茶便是面茶,面条配上美味的农家风味菜,每个客人都忍不住一尝为快。
面茶之后,主人最后献上来一道姜盐茶,姜盐茶是在清茶中加泡盐渍的干姜丝,喝了可解面茶的油腻,又可除腥爽口。
清茶、蛋茶、擂茶、面茶、姜盐茶,一道茶汤一个韵味,一道茶水一个文化内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