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效应在我们学习中的应用记录 1.可以在哪些情景下应用,怎样用?【6个例子】

如题所述

学习习惯;养成;21天
在行为心理学上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障碍并非是智力因素,而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就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谈谈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1课前准备充分   
1.1物品准备:很多学生没有在课前把本节课所要的相关书籍和学具准备好的习惯,或准备也只是一本课本而已,课堂中如用到其他东西再东翻西找,很浪费时间,从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课开始,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课前把我们上课时所可能要用到的东西准备好,包括书本、学案、所订的资料、笔记本、笔等。有的学生能坚持几天,但不久又忘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监督,正常在一个月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做了,如果几门学科教师同时这样要求的话,这种好习惯的养成还可以更快一些。
1.2知识准备: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不会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标注出来,看完以后,书上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来。在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时,又在书上重新找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情况来预习,如果教师留下明确的问题(如导学案),要带着问题去预习,这样目标明确,学生找到重点后迅速标出。如果是在没有明确问题情况下预习,那就可以通过平时学习历史的一般要求来预习,如在预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课时,从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三个大个方面去自主学习。
1.3思维准备:不少老师在交流时,常常会谈到这样的现象:在上课的前两三分钟,学生的反映比较迟钝或茫然,一个简单的问题提了出来,要愣一会儿才有人反应过来。很显然,这时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转到本学科上来,说明上课前的学科思维还未准备好。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告诉学生在课前的两分钟把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头脑里迅速回忆一下,或把课本迅速扫描一遍,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本学科上面来,上课时就可以立刻进入到状态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高效利用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几个习惯也很值得注意。
2.1关键知识记笔记:记笔记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复习时没有笔记呢?一个重要的内容教师已经放慢语速讲了三遍了,有的学生还在那儿不动笔,非要教师说记下来才知道去记,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及时记笔记的习惯,或者说是没有这种意识。因此许多教师在开学的第一课时就会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师重复讲的比较慢的内容肯定是需要做笔记的内容。而这种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持几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学生才会形成习惯。
2.2小组讨论记要点:课堂讨论或小组合作探究时,没有人有意识地把大家的观点扼要记下,等到展示成果时,经常出现辞不达意、表述不完整不准确或刚才讨论的就忘记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进行巡堂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醒督促小组中的负责人注意记录或让小组负责人指定小组中的成员轮流记录大家讨论出的成果。
2.3思考问题多角度:很多学生思考问题时容易出现思维定势,就某一角度进行充分论述,其他就顾及不到了。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一个题目就明确考课本上某一段文字的现象已很少出现,往往考察的是知识间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思维训练中注意多角度、多维度进行联系拓展。例如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时,训练学生从国际、国内或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去思考。长此以往进行此类思维训练学生就会形成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
  2.4回答问题要成文:很多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认为我心里知道就行了,结果到了考试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心里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不会表述出来。心里想的最好说出来,如果时间允许,没机会说的学生最好能写下来,这样会发现,想想认为很简单的问题说出来并不容易,而用比较准确规范的语言写下来就更难了,平时不注意养成这种表述的好习惯,考试时也不可能写出较准确的答案的。   
3课后整理归类   
3.1资料整理:许多教师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第一天把改好的试卷发下去了,等第二天讲评试卷的时候,都讲过几道题了,发现少数学生还在找试卷。这是因为很多学生习惯把学案、试卷等资料乱夹乱放,不会归类整理,要用的时候到处乱翻乱找。因此教师在发第一张资料的时候,就叮嘱学生要把所有的学习资料根据不同的学科分类按次序用简易夹夹好或成本时装订好,学案归学案、试卷归试卷,这样需要时就可以立刻检索出来了。
3.2知识复习:很多学生不会学习历史,单纯死记硬背,时间花了不少,可效率很低。由于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但很多知识点间又是相互关联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边理解边记忆,或形成网络结构后再加工记忆,把重大历史事件串成一条条线来记忆,或对照着书前的目录进行回忆,记不清的立刻查找书本巩固,同时兼顾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这特别适合高三的学生复习用。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如一位同学在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时,顺便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吸收了哪些成果,结果发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0页中写道“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能第一部电话。”但在同一本书的第34页图片的解释中是这样说明的“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并于次年成立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这显然是前后矛盾的。后经上网查找发现,书上第70页的表述是难以成立的。  
4作业测试规范到位   
4.1在做作业或测试中,学生最常犯的一个非能力性错误就是审题不清,那是因为很多学生不喜欢把题干中的一些重要的限定词圈划出来提醒自己。有这样一道题: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①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②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④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好几个学生选了D,与答案一对是错的,就振振有词的问我:“老师,你刚才不是说了吗,纸的发明使文明得以传承,那①为什么不选?”我没有直接回答她,只让她把题干再读一遍,学生听了我的话照做了,结果她不好意思地朝我笑了,然后把答案改了,再把“西方历史”四个字重重地圈了出来。以后发现该同学的作业和试卷中题目中都有对重点词句的标注,这种审题不清的错误也明显减少了。
4.2常常听到有同学在订正试卷时说:“咦,这个题目我明明是要选A的怎么写成B了?”笔者称之为是典型的眼手不协调所犯的低级错误,要想避免这种错误,只要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就可以了。学生在第一遍答题时不要在选项上勾,而是写在题号的旁边,这是为了防止检查时干扰其判断,在第二遍检查时,把题号旁边的答案覆盖,再在题目上做一遍,这样把两遍所做的答案一对照,如果是上述低级错误就可以查出来了。
4.3做主观题时,许多学生因为答题不规范或字迹不清楚而失分,因些,新接手一个班级时,教师在最初的一至二个月中,每一次作业或测试前都要提醒学生做到字迹清楚,答案要有明确的提示词,要做到序号化、段落化,语言表述要规范,用专业术语,即尽量用课本上的语言来表述,还有一些专业术语是不能简化的,如学生在回答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时,往往写成两半社会或双半社会,而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表述是极不规范的,这也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时不注意用语规范有关,这是师生双方都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这些都是一些琐细的习惯,但细节决定成败,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这些小习惯如果学生在平时注意到了,那么在学习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根据我国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高中生的行为习惯早已形成,要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监督。特别是在第一、二阶段,人总是有惰性的,没有人监督,很少有人能有毅力坚持下去的,因此教师的监督就显得格外重要,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监督也要成为习惯,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长此以往,终会形成习惯的。教师要能坚持监督21天甚至更长时间,在其已成为基本定型的习惯后(即在第三阶段),也要时不时的抽查一下,或有意识地进行表扬,鼓励其继续坚持下去,让学生不会松懈,真正成为他们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21天习惯效应是说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21天说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一位整形医学专家马尔茨博士。他发现对于截肢患者来说,手术后的头21天中,他们往往不适应已经失去的身体部分,经常仍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而21天后,他们就不再无意识地要去“使用”它了,已经习惯了他们截肢后的状态。从马尔茨博士发表了他的这个临床发现以后,人们渐渐地认同了他的观点。经过大量现实事例的验证,绝大多数人可以用21天的时间打破或养成一种习惯。虽然过程可能经过了充满信心的开始,让人精疲力竭的坚持期,难熬的过渡期,但最终可以有志者事竟成。
根据我国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l一7天,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因为你一不留意,你的坏情绪、坏毛病就会浮出水面,让你又回到从前。你在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许会感到很不自然、很不舒服,然而,这种“不自然、不舒服”是正常的。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经过一周的刻意要求,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你不可大意,一不留神,你的坏情绪、坏毛病还会再来破坏你,让你回到从前。所以,你还要刻意提醒自己,要求自己。
第三阶段:2l一90天,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这一阶段是习惯的稳定期,它会使新习惯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你已经不必刻意要求自己,它已经像你抬手看表一样的自然了。
好习惯,坏习惯,均是如此,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慢慢形成的。
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影响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行为。
这就是“21天好习惯培养法”的设计原理,其具体要点如下:
①坚持这个习惯21天。
②让自己清楚地了解到新习惯带来的好处,因为感情远远比理性的强迫更有动力。
③把它当作一个试验。像一位科学家一样,把培养习惯当作一次尝试,而非一个心理斗争。这将有助于集中对待,随时调整和正确对待结果。
④远离危险区。远离那些可能再次触发你旧习惯的地方。
⑤用更好的东西替代你失去的东西,如果你戒掉了烟,虽然你失去了香烟的享受,但是你却得到了无价的健康。
⑥将计划写在纸上,并告诉你的朋友,给自己一种压力。
⑦保持简单。建立习惯的要求只需要几条就可以了,保持简单,从而更容易坚持。
⑧不要追求完美。一步一步地做起,不要指望一次就全部改变。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反复地做。之所以有人不成功,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去做那些简单而重复的事情。
所以,只要你开始做,并一天一天地坚持下去,你就会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追问

说说你的体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