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德国历史背景

如题所述

德国历史背景:

1938年3月,德国并吞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1938年9月,英、法、美、德、意四国首脑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

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成为“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德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展的步伐。

苏联对英、法两国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的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扩展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1、日本侵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之后中国政府向国联求助,却并未得到国联的积极回应。这场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二战已经浮现。

2、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领土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这次战争进一步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软弱无能,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3、西班牙内战

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终亲法西斯的佛朗哥势力获得胜利。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国集团与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

4、慕尼黑阴谋

德意志第三帝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展的步伐。1939年,苏联与德意志第三帝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由此,在与苏联商讨了瓜分波兰和东欧势力范围,得到苏联的中立保证之后,希特勒决定放手一搏。这一条约进一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国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5
  二战时期的背景:
  1938年3月,德国并吞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1938年9月,英、法、美、德、意四国首脑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成为“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德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展的步伐。苏联对英、法两国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的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5
1914~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德意志帝国的瓦解而告终。1918年11月,德国发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八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诞生,
1919年2月,德国国民会议在魏玛召开,民主党人艾伯特当选总统,制定并通过《魏玛宪法》
1919年6月巴黎签订《凡尔赛和约》。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 。
1921年,希特勒控制纳粹党,党内实行独裁,
1932年,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进行扩军备战。
1933年2月,国会纵火案,取缔其它一切政党.通过《授权法》掌握立法权.
1934年8月,颁布《元首法》任元首总理,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国,确立纳粹独裁统治体制,
1935年,扩建军队,德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年德国进兵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1936年8月,日德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二战蓄势待发。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德国发动二战的历史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
2.为德国赢得东方的领土:这是他被记录在案的最后的话语:“这次战争中德国人民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十分巨大,使我不能相信会是白费的,目标仍然为德国赢得东方的领土。”
3.元首的本意是一个接着一个吞掉周边的弱小国家,然后集中对付苏联。
4.民族仇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日耳曼民族夺取生存的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