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qin)姓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源自于覃怀、谭姓。先秦时期,覃姓活动于河南地区,主力也由北方移入了南方。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覃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宋朝时覃姓已是广西的著名大姓,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

先秦时期,覃姓活动于河南地区,主力也由北方移入了南方。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覃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宋朝时覃姓已是广西的著名大姓,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宋朝时期,覃姓大约有8千人,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

明朝时期,覃姓大约有48000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广西仍为覃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覃姓总人口的6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山西、湖南、贵州、四川、湖北。宋、元、明期间,覃姓的分布总格局仍是以广西为中心形成覃姓聚集区。

迁徙分布:

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根据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谱记载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黄河流域的几次迁徙之外,还有八次较大的迁徙。

从覃怀地到会稽郡覃怀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挥部”,也是治黄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从冀州出发巡视,冀州治理工作从壶口开始,然后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怀的治理由于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

伯益带领覃怀人随禹到浚县安营扎寨,治理黄河,后又跟随禹到各地治水。现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乡席营村,还聚居着800多人的覃氏后裔。大任山明代古碑上,还刻着覃氏先祖“席营村覃滚”的名字。

接着大禹带领大家继续治理黄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兖州(今山东省境内),再到徐州(今江苏省境内),到安徽涂山,经过疏导,引黄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后到达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并在会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怀人在内的民众辗转从北到南,到达会稽。

为了纪念祖先伯益,覃怀人把会稽作为覃氏的堂号。至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阳、温平等乡,河池市的冲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会稽郡”作为覃氏堂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覃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覃姓是一个有多种读音的姓氏,但读音为qin时,主要指生活在今广西一带的覃姓人。相传,他们姓氏的读音原为tan,与表示品尝之意的“啖”字同音,后讹为qin,遂相沿成习。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出自这一支派的覃姓人大约有50万,而广西也因此是全国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根据大多数覃(qin)氏族谱记载,覃姓始祖在河南省沁阳一带。四川省大足县《覃氏家史》说,他们的始祖可追溯到春秋一个叫覃怀的地方。湖南省石门覃氏族谱说,覃氏是有竹氏的后代,周穆王时因功得封于陕西覃地及覃怀地,以地为姓。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覃氏源流》记载,皇覃氏根基于覃怀。广西上林、马山、容县、宾阳等县《覃氏源流》说,覃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覃怀古国,其位置在今之河南省沁阳、武陟一带。
沁阳市位于今河南省西北部沁河冲积平原区,太行山南麓,东经112.26'至 113.02'与北纬34.59'至35.18'之间,东邻博爱,西接济源,南毗温、孟二县,北界山西晋城。沁阳历史久远。夏为覃怀首邑,属冀州;商代属京畿;纣时封鄂侯于邗,其地为邗国。秦汉称河内郡,明清设怀庆府。历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1989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沁阳为“历史文化名城”。武陟县古时属沁阳县。历代修的《沁阳县志·建置》中都有沁阳在夏代为覃怀地的记载。1989年沁阳撤县改市,1993年5月出版的《沁阳市志》记载“沁阳历史久远,夏代,地处覃怀地”。《武陟县志·建置》中也记载,该县“夏,称覃怀”,在“姓氏录”中,也记载有覃姓居民。沁阳一带自古就流传一句话:“覃怀古郡,河溯名邦”,意思是说,沁阳既是历史悠久的古郡,又是名邦。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覃氏部落,夏代称覃怀地。这里位于黄河以北、沁河以南的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经济相对发达,所生产的地黄、山药、菊花、牛膝,称为“四大怀药”,历史上曾列为贡品,至今仍闻名于世。这里历代外出经商的人较多,出门的生意人喜欢在肩上背一个肩袋(当地称为肩褡),袋上写有“覃怀人×××”字样,表明自己是覃怀地人,并以此为骄傲。这种现象,解放前随处可见,今天在一些地方,仍有这一习俗。
覃怀地因覃部落而得名,覃氏因覃部落和覃怀地而得姓。而传说中,覃姓的始祖是伯益。伯益又叫伯翳,也叫大费,传说他能驯服鸟兽成为家禽家畜,开创了人类饲养家禽家畜的历史;他还协助大禹治水,把九州的洪水疏导入大海,所以他深得禹的信任,被赐给嬴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