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如题所述

疫情让人懂得:

1、伟大的中国,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全国上下能够积极应对疫情,共克时艰,一心抗疫,并体现出了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动,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是其它国家无法做到的。

2、更让人感动的是全国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们从全国各地火速奔赴湖北重灾区,开展救援,奋战数月之久,直到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才离鄂。显示了人间大爱,这是每个中国人应明白的这就是我们国家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体现,共渡难关的大爱情怀。

3、在这次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让我们更加明白了,一声令下,在全国上下共同抗疫的统一部署下,各级干部、人民军队、警察队伍以及各行各业奋战在战“疫”一线,放弃传统的节假日,用生命保护着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涌现出更多让人感动的英雄事迹!

4、让我们明白健康活着才是王道。生命诚可贵,活着价更高。重视锻炼,重视健康,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健康身体和健康心理比什么都重要。

5、疫情再次警示人类,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乱食野味,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遵循人与自然的规律。

疫情个人防护注意的事项:

1、合理安排出行

倡导市民群众就地过节,坚持非必要、不出行,减少人员流动;如必须出行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形势,服从当地疫情防控要求,错峰出行、做好防护。无特殊情况,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的相关地区,不要跨境出行;建议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假期不要出行。

2、避免聚餐活动

倡导健康、简约的生活方式,节日期间尽量不扎堆、不聚集,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提倡家庭聚餐聚会控制在10人以下。严控各类节庆、团拜、展销等大型活动,能不举办的一律不办,能用线上方式的不搞现场活动,必须举办的要减少频次、缩小规模。

3、注意饮食卫生

请在正规的超市或市场选购冷链食品,不采购没有明确来源信息的食品,尽量避免手部直接接触冷冻食品。储存和加工食物时,砧板、菜刀、餐具等生熟分开、及时清洗。肉蛋海鲜等食物烧熟煮透。倡导公筷公勺,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食物放进冷冻室时,要严格包装,避免互相污染。

4、加强个人防护

疫情尚未结束,请居民群众继续保持高度的防控意识,不要存侥幸心理,记住危险源于大意。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尽量减少人群聚集活动,控制聚餐聚会人数规模。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5

1、坚持极简生活,努力存钱。

疫情三年,环顾家中,最有用的就是存款和食物日用品。那些缤纷多彩的衣服各色各样的首饰,那些小摆件小装饰,那些又厚又重的四件套 。。。什么用都没有。

把这些没用的都扔掉,把能消耗的慢慢消耗了,就不再买了,让房间清清爽爽气韵生动,目之所及皆为赏心悦目。把省下的钱变成存款和对抗困难的底气。

2、开辟囤货区,换大冰箱。

我信奉极简主义,却从不追求空无一物,我觉得那是针对日本特殊的地形条件,地震海啸之类而应对的措施。

我觉得极简主义的内核是不为外物所累,通过掌控自己的物品进而掌控自己的人生,如果你清楚的知道自己拥有多少东西,并能做到物尽其用,那就是一个极简主义者。

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换个大冰箱,储存能消耗掉不浪费的食物。专门开辟一个囤货橱子,准备耐放的食物和日用品。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及时补充。

3、尽力去爱亲人和朋友。

我自小和姥姥一起生活,她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也是我最爱的人。自从我定居苏州,每年暑假都会回去看她,平常也会寄钱买东西。我能做到的也只是仅此而已。20年阴历正月,姥姥病危,那时候疫情肆虐全国封控,我不可能回去,所以也没有看到姥姥最后一面,这是我终生的遗憾。

好在,她92岁寿终正寝,她的晚年也得到妈妈精心的照顾,我也尽力做到对她好,尽管不能报答她万一。但是,这对我来说是种安慰。

所以从现在起,多和父母通话视频,多和姊妹兄弟交流,多多的表达爱和关心,对爱人好一点,对孩子更有耐心一点。

世事无常,做好当下。

4、珍惜生活中的小确幸。

天灾人祸面前,普通人能做的极其有限,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之中,多做一点微小的能确切感受到幸福的事情。

一个人去赏花,或者带孩子们去草地上跑一跑,吃一些渴望已久的美事,来一场心心念念的旅行,想起来就尽快去做,不要等某个时间某种契机。

当发现自己情绪不好焦虑不安的时候,就尽快转移注意力,做喜欢的事情。这一生,没有多少值得伤神的人和事。

第2个回答  2022-03-10
2、更让人感动的是全国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们从全国各地火速奔赴湖北重灾区,开展救援,奋战数月之久,直到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才离鄂。显示了人间大爱,这是每个中国人应明白的这就是我们国家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体现,共渡难关的大爱情怀。
第3个回答  2021-05-28

日常教孩子打乒乓球的同时,不忘自身的学习和训练,不断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