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时代欧洲的地球物理知识进展(~世纪末)

如题所述

1492年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CColumbus,1462~1502年)在大地是球形思想的指导下,横渡大西洋到达非洲,后来又三次到达美洲,都误认为是亚洲。1519年9月~1522年9月,移居西班牙的葡萄牙人麦哲伦(FMegellan,1433~1519年)组织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大地是个圆球的概念才第一次得到证明。文艺复兴和航海探险使人类的视野空前扩展,冲破了既有框架,启发人们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世界,探索问题。

新的宇宙观与波兰人哥白尼(NCopernicus,1473~1543年)联系在一起,他的《天体运行》六卷,揭开了“太阳中心说”的序幕。1632年伽利略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19年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

1527年,菲尔内尔(JFernel,1497~1558年)在巴黎通过计算四轮马车车轮的旋转来计算圆周值。1617年,斯涅尔(WSnell,1591~1626年)提出三角测量的概念。1637年,诺伍德(RNorwood,1590~1665年)步测了从伦敦到约克的距离,以确定圆周值。1669年,法国人比卡德(Picard)用望远镜测量角度,所得圆周值的误差达到0.1%。

随着圆周值测定的发展,地球扁率、地球的旋转和效应也随着大地测量精度的提高而开始呈现。应当看到牛顿的贡献是很杰出的。在牛顿以前,对地球的研究基本上是以静态的三角几何为基础,牛顿提出的物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给地球形态和构造的动力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牛顿应被认为是理论地球物理学的先驱。归纳起来,牛顿对地球物理有以下两大贡献:

(1)牛顿第一个估计了地球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得出在一级近似情况下的重力公式g=GM/R2,其中g为重力测量值,G为万有引力常数,M为地球质量,R为地球半径。基于g和R值为已知,则可求得GM值。牛顿为了分别求得G值和M值,提出了一系列的实验原则和方法,这些方法均已为后人所采用。虽然牛顿在世时,还没有完成这些实验,未能得到地球质量的确切数值,但他对地球、太阳和其他行星的平均密度比值做出了天才的估计。当时,牛顿提出的著名推断为:“地球的整个质量,比假定它全是由水组成的地球要大五至六倍。”

(2)牛顿第一个估计了地球的扁率e值。他把地球看成为密度恒定的旋转流体,由此推导出e=(a—b)/a=1/230,a、b分别为地球的赤道长轴和极短轴。同时,牛顿还认识到地球密度不是恒定的,所得e值应该进行修正,并认为1/230是e的下限值。但应指出,牛顿在论证中犯了一个错误,他得到的e值不是下限,而是上限。无论如何应当十分清晰地认识到,牛顿对地球是扁球的推论是完全正确的。

牛顿这一推论后来为法国天文学家所证实,他们发现:在巴黎能给出准确时间的摆钟,当放在赤道附近时却慢了2.5s,这是与地球形状在赤道附近凸起有关的。在这里引以为训的是,巴黎科学院的卡西尼(Cassinis)父子根据他们在法国的局部观测,坚持认为地球不是扁球(赤道凸起),而是长球(两极凸起)。为此使得牛顿的正确思想在几+年时间里得不到共识,造成了一个时期内对地球形状概念上认识的混乱。

在牛顿计算地球扁率之后几年,惠更斯(Huygens)在不知道牛顿这一推论的情况下,采用另一个不同的密度模式,却得到e值为1/577。当时,人们试图从理论上和观测上来解释牛顿所得e为1/230与惠更斯所得e为1/577之间的差异,但没有得到什么结果。然而,他们两人所给出的两个e数值,均是正确的,恰好可作为真实e值的上下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