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为什么要倒牛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因为奶农要还贷款,我的牛奶有价值,白送给穷人牛奶,穷人又不帮自己还贷款,我为什么要送给他们?

所谓『牛奶卖不出去,宁可倒掉也不给穷人』这个命题,我们知道最多的例子应当是历史课本上美国大萧条时期牧场主将牛奶倒进河里。历史课本上这样评价『万恶的资本主义』:

要知道上世纪二三十年的牛奶行业,只有巴氏杀菌法,却没有无菌包装技术,牛奶最多可以在低温环境储存七天。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大萧条时期并非只有牛奶、橘子这些易腐败的商品被倒掉,奶牛、肥猪、绵羊这些生产资料也都被销毁了。而且,这一情况不仅仅在美国出现,而且还席卷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同样,这些材料也都没有送给穷人。我们换一个说法,甚至都没有低价卖给穷人。

为什么?难道真的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在作祟?宁可暴殄天物也不『助人为快乐之本』?

其实并非如此,被倒掉的那些牛奶一部分是无法卖出的牛奶,另一部分则是意图低价销售的牛奶。而被杀掉的奶牛生前就是生产那部分被倒掉的牛奶的奶牛(有点绕)。之所以被倒掉和被杀掉,是因为供给大于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如果保持这种状态,牛奶收购价势必保持低迷,从而影响奶农利益。当然,在此之前,供大于求的状态在美国持续了很久,只是因为信贷行业的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看起来并不严重,until 1929.10.24。

萧条(Depression )是一个经济周期的最低谷阶段,是衰退的进一步恶化。在这个时期高失业率、低产出、低投资是主要表现,而促成上世纪初大萧条的逻辑起点很可能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异巨大。

这里有一张表,描述的是1923年~1929年不同阶层之间的净收入水平,以及处在该阶层的收入增长幅度。事实上,在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前,全美有60%以上的家庭收入是低于2000美元的,而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们计算过, 维持一个家庭生存的必需品至少需要2000美元。

分配不公,收入不足,直接导致的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贷消费就应运而火。和现在的信贷服务一样,对此有需求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刚脱离贫困线和中产家庭,因为信贷服务直接解决了前者的一般消费品需求和后者对于更高级的奢侈品的需求;而贫困线之下的家庭银行不会为其提供服务,富豪阶层更不需要这样的服务。

美利坚的车轮继续向前开动,股市飞涨,汽车遍布全国,『超前消费』似乎完美地解决了供大于求这一现状。更多的家庭消费了大量的牛奶,这让牧场主笑成了Uncle Sam,大叔们决定继续扩大生产,以实现全国人民的『美国梦』。

然而胡佛总统觉得有人在恶意投机股市,决定要打击一下。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下来,股市大跌、银行倒闭。

大量银行倒闭直接影响的就是幸存的银行不会轻易把钱借出了,信贷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信贷业务的缩减就会直接导致消费严重不足,有效需求直接打回原形,加上股市大跌让无数家庭资产缩水,实体经济崩溃造成无数工人失业,全国的消费能力大幅度缩减。

当时美国的牛奶行业已经出现牛奶分类定价,优质奶源稍微经加工就可饮用的为一级液态奶,差一点的则是二级奶,用来制造奶酪和黄油。大型奶企为了防止秋冬季一级液态奶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便与很多奶农合作社签订协议,保持一个较高的收购价来持续收购其优质奶源,而这个收购价格在『大萧条』事情依然被保持下来了,因此这部分奶农的利益被保护下来了。

而对于那些没能与奶企签订协议的奶农来说,他们一般只能提供较差品质的二级奶,而这些奶供应的是小型牛奶收购商,没有固定的收购价格。因此『大萧条』出现之后,这些奶农就惨了。一方面是超额的供给,一方面是严重缩水的有效需求,而这全部的缺口都要出在他们身上。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的处理方式有三种:1.留作库存;2.低价出售;3.销毁。

1.对于牛奶这种易腐败的产品,显然留作库存不能保存;肥猪这种吃饲料的东西,留作库存显然会吃死资本家,因此第一条路不合适。

2.低价出售也不可能。

首先生产牛奶的一方面是农场主,但更多的则是农民。无论是农场主还是农民,他们都不是住在城里,因此他们要想卖掉牛奶就必须开车把牛奶送到城中收购商那里。但是对很多农场主和农民来说,低价出售牛奶的钱都不够运费,更何况,他们还有大萧条之前从银行拿到的贷款需要偿还,否则他们将失去自己的农场,因此他们不能接受低价出售。

举个例子,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

其次,低价出售牛奶,会使得原本就萎缩的牛奶市场变得更加狭窄。最极端的情况是免费赠送牛奶的时候,牛奶市场则完全消失。

3.销毁的是供给过量的牛奶,同时也叫板收购商。

随着牛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奶农便打算自己谋求议价权,通过工会谈判来获取一个合适的价格。但在双方价格没有谈拢之前,如果有人低价出售牛奶则是对奶农群体利益的破坏。而事实上,这个价格一直很难谈拢,因此工会便开始组织罢工、倾倒牛奶运动来抵制『低价收购』。在这一过程中,各州不断出现示威活动,甚至造成流血冲突。有些奶农受不了持续的亏损打算低价出售牛奶,工会的人收到消息后便会在公路上拦截运奶车,并将其牛奶全部倒掉。为了维持市场价格,奶农工会一方面销毁了供给过量的牛奶(这部分包含自己的也包含打算偷偷低价卖掉的),甚至将多余的奶牛杀掉来维持一个均衡的牛奶供给量(毕竟倒掉牛奶也是需要成本的);另一方面向政府和收购商试压,要求其人为地提高收购价格,最终保证奶农的利益。

总结一下,大萧条时期的牛奶被倒掉的原因主要有二:

1.维持牛奶的价格稳定,保证奶农的利益;

2.保护牛奶市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