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敢打美国 二战时期,日本为何选择与强大的美国开战,东条英机给出真实答案

如题所述

1941年12月8日,就在“珍珠港事件”后的第二天,日本正式宣布向英美发起战争,时任日本首相的东条英机也随即通过广播向日本国民发表讲话。
在会议台上,他的情绪非常高涨,但台下的日本高层却都眉头紧锁,就连外相东乡茂德、藏相贺屋兴宣都在接下来的发言中表现得一点底气都没有。当海相岛田繁太郎上台发表演讲的时候,所有人都鼓起了掌,因为他们都迫切地想知道:主要负责打这场仗的海军到底有没有必胜的把握,结果岛田繁太郎的发言也显得十分“有气无力”,只能告诉台下的人们:海军一定会献身报国。
那么,号称“亚洲第一”的日本海军为何会如此没有底气呢?
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咱们就得先看一个数据
:美国人口是日本的2倍,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除此之外,经过缜密计算得出的日本平均工业产量也仅仅只有美国的74分之一。
在明眼人看来,打这一仗等同于“自杀”,但东条英机却对此嗤之以鼻,只是告诫国内的“保守派”
:这仗可以打,只不过就是有点难度而已。除了东条英机的支持外,海军首脑永野修身也在公开场合给出了自己的态度:表示海军有把握打赢这场战争,但当裕仁天皇问起的时候,他也不敢犯“欺君之罪”,承认自己其实并没有获胜的把握。
既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日本为何还是要执意选择与比自己强大数倍的美国开战呢?
其实在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就对日本进行了经济制裁,此举可谓是掐住了日本的命脉,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所需的资源大多都来自于进口,而美国便是他们的“最大供货商”,所以日本就围绕这个问题和美国举行了多次会谈,但美国人的态度也十分明确:日军必须从中国无条件撤军。结果当东条英机听到条件后,他暴跳如雷,不仅坚决否定了美国的条件,并表示日本绝不会放弃侵华,但如果不答应美国人的条件,日本的资源就会面临枯竭的境地,于是同美国开战的想法就逐步从幻想走入了现实。
在日本御前会议上,裕仁天皇在得知了海军没有必胜的把握后便为自己准备好了退路,他在通过了准备开战的决议后念出了这样两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为何无事起风波。”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位“和平人士”,这也为他在战后免遭审判创造了“证据”。
通过决议后,东条英机要求近卫文麿立即宣战,可老奸巨猾的近卫知道,如果这仗打输了,那自己这个首相就得负全部责任,于是他在拖延了几天后突然宣布辞职,将位子让给东条英机。
在得知自己要负责的消息后,东条英机的底气也显得有些不足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最终还是被迫接受了任职。在准备开战期间,日本依旧不忘继续和美国展开谈判,但最后还是卡在“从中国撤军”的问题上,而有些心虚的日本天皇也在此期间询问了东条两个问题
:如何快速战胜美国?又该以何种方式来结束战争?
对于天皇的疑虑,东条英机选择将“宝”压在了一个赌徒的身上,
而这个人便是时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山本五十六。在东条的计划里,山本五十六可以在太平洋战场上为日本陆军赢得一年左右的优势,
而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海军就算不能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也应该和他们“旗鼓相当”,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等到时间一长,美国国内必定会衍生出“厌战”的情绪,到时候美国就会主动来和日本谈判,也就无力再干涉中国战场。
除了把“宝”压在山本五十六的身上外,东条英机之所以选定“南下”还有一个核心计划,
那就是逼迫蒋介石投降,先是切断其海上生命线,后又出兵进攻缅甸,控制住滇缅公路的运输线,企图迫使国民政府在彻底失去外援之后主动向日本投降。然而他最终还是低估了中美两国的抗战决心,
虽然按照日军的计划,中国的海上、陆地交通线都被日军切断,但“驼峰航线”却是他们永远无法逾越的“壕沟”,而本身国力就十分强悍的美国也不会因为日本的一次偷袭就永远爬不起来,反倒是日本越打越穷,最后兵败太平洋和中国战场。
日本投降后,战争狂人东条英机被判处绞刑,并最终于1948年12月23日被送上了代表正义审判的绞刑架,去偿还他当年在中国、太平洋等地区所犯下的累累血债。
全文完
原创不易,照搬必维权,如果我的文章打动了您,还烦请您帮忙点个赞或者关注,本人在此先行谢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