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与家访的老师聊天

如题所述

1、说话有礼貌。

有些家长对老师说话不注重礼貌,喜欢说老师的不是,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和老师大吵特吵,其实这样会引起老师的反感,本来想对你的孩子好,也让老师心不甘情不愿的,这样对我们的孩子实在无利。

2、用心听老师教诲。

老师在说话的时候,用心地聆听,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从而愿意用心地去教导你的孩子。

3、多说孩子的不是。

在老师面前多说说自己孩子的缺点,让老师觉得你不是一个包庇孩子的家长,从而愿意和你沟通。

4、多夸老师的好。

任何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夸奖,当然老师也不例外,如果你话头话语里有对老师的赞扬,让他心里舒服的话,那么他就会更用心地去教育你的孩子。

扩展资料

家长与教师,都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两者之间是目的一致的同盟者。因此,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如果家长需要教师协助帮助孩子解决,则必须及时告知教师,及时进行交流。

家长与教师的交流,都要先对双方进行正确定位:是朋友而非敌人;是协作者而非雇佣者;是责任共负而不是互相推诿。正确定位之后,心态自然就会趋向冷静、理智;理智的交流,就不会因孩子在校遇到问题而愤然偏激。

而是会真诚地把孩子遇到的问题、以协作者的态度告知教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接着,耐心地听听教师的解释,全面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及教育风格。如果双方的意见不一致,双方可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对孩子来说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1、问学习兴趣,不问学习程度

第一次家访,老师可以有意识地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这样做,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在今后的教育中对其予以特别的关注。

但是,老师不宜直接询问孩子的学习程度或类似于“学习情况怎么样”等话题,以免对孩子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或者让那些原来学习不那么优秀的孩子产生失落感。

2、问优点,不问不足

老师可以多询问孩子有哪些优点,这样可以让自己对孩子的认识更全面、更立体、更生动,也会让孩子更加喜爱你,因为孩子明白——老师知道我有哪些优点。

但是,老师不宜直接询问孩子有哪些不足或缺点。这样的问题容易引发家长和孩子的紧张情绪,甚至怀疑老师是不是会对自己或孩子产生偏见。孩子有没有缺点,有什么缺点,应该留待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仔细观察了解,慢慢帮助孩子改正。

3、问家庭概况,不问个人隐私

老师可以问问孩子的家庭情况,比如家里有哪些成员,家长从事何种工作,平时孩子更听谁的话等。这样做可以真实全面地了解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思考今后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帮助。

但是,老师不要去窥探孩子家庭的隐私问题,比如家长的职务、社交圈等。这样很容易引起家长反感,认为老师带有其他目的。

4、问平时接送,不问作业监管

老师可以问问孩子平常上下学一般由谁负责接送,特别是对小学低段的孩子,可以记录一下负责接送家长的联系方式。对于自己上下学的孩子,老师要了解其出行方式,并做好安全提醒。这样做能够加深家校之间的了解,也可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但是,老师不太合适询问孩子回家后作业由谁监管,因为会让一些家长误会老师是在推卸或转移责任。现在网络上类似的报道比较多,难免会让有些家长“想岔了”,反而影响了家校关系。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老师、家长、孩子共同努力的结果。

5、问爱看的书,不问报的兴趣班

家访时问一问孩子“喜欢看什么书”“看了那些书”,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还可以明确给孩子以及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老师非常关注孩子的阅读。

如果有能力的话,还可以对家长指导孩子阅读提一些好的建议,给亲子共读布置一些“任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6、问孩子身体情况,不问家庭经济状况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应当详细了解孩子的身体情况。特别是有的孩子身体存在特殊状况的,老师应该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

有的家长会有顾虑,怕说出这些问题会让老师对孩子产生歧视。老师应向家长明确:第一,绝对会保护孩子的隐私;第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06
家访时家长如何与老师交流

  孩子的日常习惯

  首先跟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比如,是不是爱惜自己的东西,拿出的东西会不会归回原位,是不是认真倾听、善于思考、与家人说话是不是态度良好,体质上有什么特别的禁忌,平时和小朋友相处是否融洽等。老师只有对孩子的习惯进行了客观了解,在校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 孩子的兴趣爱好 跟老师说说孩子擅长什么,聊聊孩子早教的心得,包括兴趣班、特长等等,这样可以让老师从侧面看出孩子的性格,把握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也方便开学后分配任务,因材施教。

  孩子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或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老师家访时也会到孩子房间看一下。比如看一下房间摆设,玩具、书本整理得如何,了解孩子平时都爱看什么这些常态下孩子生活学习的环境,这个空间是否整洁有序,可以看出孩子的生活习惯,也折射出他的学习习惯。

  双方的教育观念

  其实,家访是个双向了解、相互交底的过程。不仅是老师在“考察”家长和孩子,而家长和孩子同样也在“审视”着老师。

  孩子入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接受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所以,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而老师也同样需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例如,孩子成长的期望和目标、亲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参与度等,以便更好地影响孩子思维和知识的形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1
  家访的 沟通 技巧
  l、在校内扎扎实实地做好班主任工作,是“家访”成功的前提。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除了应是称职的教师外,还必须具备两条最起码的优点:负责、公道。或者喜形于色,热情款待;或者心怀戒意,不冷不热,有的甚至会讽言相讥,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不懂谈话艺术的班主任,很难获得“家访”的成功。
  2、明确“家访”目的,突出谈话重点。“家访”的目的通常为:(1)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2)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家庭教育状况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3)和家长一起研究和改进对学生的教育。以上三点就一次具体的家访来说是应有所侧重的。和以上三点目的相适应,“家访”谈话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以班主任独自形式介绍学生在校近况;以班主任发问,家长解说的形式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等;以双方交谈形式研究改进对学生的教育。
  班主任的每次“家访”目的都有不同,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或谈学习情况,或谈纪律情况,或谈劳动情况,因此在有限的“家访”时间内必须精心组织谈话内容,务求重点突出,达到“家访”的目的。对一次综合性家访应分清主次,掌握好先谈什么,后谈什么,对目的比较单纯的“家访”则可开门见山,提出话题。如:“您的孩子在绘画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我这次来主要想跟你谈一谈如何培养孩子绘画才能的问题。”
  3、善于把握谈话的主动权。“家访”谈话不是随意交谈。“家访”谈话从总体上看,有主动被动之分。班主任是谈话的发起者,班主任又是谈话中目的明确、预先有准备的一方,因此,在“家访”谈话中,班主任自然占主动地位。家长一方对谈话事先无准备,对班主任的具体来意不十分清楚,在谈话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班主任发出的信息,提供班主任指定方向的信息,承诺配合班主任协同教育孩子,因此,在“家访”中居被动地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3-26
老师来家访,家长要真诚的感谢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与关照,然后表明自己会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做好家庭教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