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为什么认为决策的准则应是“满意化原则”而不是“最优化”原则?

讲下重点原因就好,不用太详细

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不是完备的,人是有限理性的。当你无法获得决策所需的所有信息时,不要追求“最优决策”,而要追求“满意决策”。西蒙提出:一切决策都是折中,只是在当时情况下可选的最佳行动方案。

一切决策都是折中,只是在当时情况下可选的最佳行动方案,为了满意而不是最优你的决策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定下最基本的满意标准,

第二,考察现有的可选方案,

第三,如果有可选方案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就不用再寻找更优方案。

扩展资料

西蒙采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传统决策理论的“最优化原则”。他认为,不论是从个人日常生活经验中,还是从各类组织进行决策的实践中,寻找可供选择的方案都是有条件的,不是漫无限制的。包括以下内容:

(1)决策目标追求的不是使企业及其期望值达到理想的要求,而是使它们能够得到切实的改善,实力得到增强。

(2)决策备选方案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要达到能够满足分析对比和实现决策目标的要求,能够较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并能较好地利用内部资源。

(3)决策方案选择不是要避免一切风险,而是对可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案进行权衡,作到“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0
因为最优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要满意就行。如果一个事情要寻求最优化原则,人们就必须在无数中选择中进行比较筛选,这样的成本将会很大,人们反而会在信息的海洋里和选择无限多的空间里,失去了决策的自由。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29
选择组织活动的方案,通常根据的是满意化原则,而不是最优化原则。最优决策往往只是理论上的幻想,因为它要求:
(1)决策者了解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全部信息。
(2)决策者能够准确地辨识全部信息的有用性,了解其价值,并能据此制定出没有疏漏的行动方案。
(3)决策者能够准确地计算每个方法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4)决策者对组织在某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结果具有一致而明确的认识。
上述条件在现实中是难以具备的,因为:
第一、从广义上说,外部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目前或未来均会产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组织很难收集到反应外界全部情况的所有信息。
第二、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这种双重有限性决定了企业只能制定有限数量的行动方案。
第三、任何方案都需要在未来付诸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能力和影响能力是有限度的,目前预测的未来状况与未来的实际情况可能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如此行动必有风险性。
第四、即便决策方案的实施带来了原来预期的结果,这种结果也不一定就是组织实现其组中目标所需要的。
所以在决策活动中,在方案数量有限、执行结果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难以作出最优选择,只能根据已知的全部条件,加上人们的主观判断,作出相对满意的选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