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是什么样的体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14


因工作需要乘坐火车是常事,乘坐过各种各样的火车,从绿皮车、棚盖车、双层车到动车高铁,从站票、硬座、硬卧、软座到软卧,可以看到中国铁路从80年代开始飞速发展的轨迹。

80年代至90年代,全国铁路最大的特点就是乘车难、运货难,一票难求是常态,遇上春运或节假日,那更是难上加难。

今天就说说我坐过的最拥挤、最简陋的火车。

那是92年3月份的一天,当时我家住铜川南,遇到位于咸铜线的耀县岳王山庙会,刚好岳母在我们家,老人和我爱人就想着去逛逛庙会,一大早我们坐汽车到了耀县。当时还领着不到两岁的儿子。

逛完庙会返回铜川时,一看时间,刚好能赶上西安到铜川的569次慢车。于是,我们匆匆赶到耀县车站,没有想到站台上人这么多。列车到达后,让我们感到惊异的是列车上已经人满为患,车厢里站满了人,连茶几上都坐着人。车下的人一下子涌向车门,我们带着小孩更不好上车了。

为了能够挤上车,我们也顾不了那么多,只得先将儿子从靠近车门窗户递进车厢,然后在拥挤的人流中艰难地上了车,费了半天劲才挤到了儿子所在的位置。我们就这样站在四周都是人墙,称得上水泄不通的车厢。好在有人从茶几上让出来一点地方,让儿子半个屁股坐上去,爱人抱着儿子站在旁边。在北方三月天还有些寒意的季节,我竟然被挤得汗流浃背,岳母更是没有经历过这么多人,显得疲惫不堪,但也没办法只得站着。

那时候列车常常满员、超员,特别是到了春运和节假日,车厢挤得水泄不通,车上下不来、车下上不去的事儿常有发生,但我没有想到会发生在西安到铜川这样的支线上,而且不节不假的。过去因工作坐车,一般都有便乘票,坐在列车的休息车上,自然感受不到列车拥堵的情况。这种经历只有在刚入路时坐车跑到郑州去玩时遇到过,但那也没这么多人,人还能在车门或厕所旁边找块地方坐下。

好在火车从耀县到铜川南站也就一个来小时的路程,但那次乘车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

那个年代,坐火车除了经历拥挤,还要经历简陋的车厢和乘车环境。特别是在春运期间,各个局都要调配许多客车车辆支援京、上、广等客流比较集中的地区,许多支线没有客车车辆可用,只得以棚盖车代替。
有一年春节后我和妻子乘车回西安,坐的就是稍加改造的棚盖车。进到车厢如同进了黑箱一般,光线暗,通风差,小小的窗口透进一点亮光,还被人遮挡着。人和行李随意坐卧堆放,上厕所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只是辛苦了列车服务人员,不停地解说,不停地走动观察,怕出现啥意外。

坐在这样的车上,只能听着列车在钢轨上运行时有节奏的咣当声,看不见列车经过的大地的风景,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人就像一件货物一样,只是被从甲地被运送到乙地。

看看车上在昏暗的光线之下或坐或蹲或站的人们,都是一副漠然且急切的表情。不论怎么说,在当时春运客运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只要能坐上车及时回到家,才是最高兴的。

我还坐过那种外面看是绿皮车,里面的布局却有点像地铁车厢,只是那分列车厢两侧的长条椅是硬木板,简陋、冰凉,坐上也谈不上舒适。那样的车辆可能是为了车厢能站更多的人吧。

我所乘坐的这些拥挤而简陋的列车,与许多旅客长途旅行所受的煎熬相比,的确算不了什么。它是当时中国铁路在前进状态的缩影。而今再也不见从车站到列车那种人潮涌动的场面,也没有了以棚带车的窘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