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和减少地域歧视?

如题所述

地域性歧视源于流动社会的逐步形成,城市人前所未有地与来自其他地区的人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的冲突和隔膜,是地域性歧视现象不可避免的根源。这种意识稍不控制,就会出现侵害受歧视者权利的现象:从公交车上的对方言的蔑视,到商店打出不卖某地货的牌子,招工单位声称不要某地人,以致如今这家派出所扯出的这种横幅,都是其“合乎逻辑”的发展。这不仅会使曾发出“河南人惹谁了”的疑问的河南人遭受伤害,在其他城市和地区,遭受过类似伤害的还有江西籍、湖南籍、东北籍等地区的人们。如今,公民间的地域歧视,已经成为一种必须重视的普遍文化心理。\x0d\x0a\x0d\x0a中国的地域歧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城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 \x0d\x0a\x0d\x0a地域歧视不是今天才有,中国几千年来等级观念和基于自然经济下的各自为政为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经济上的肥沃土壤,这是不用讳言的。应该说新中国建立理论上扫除了人分三六九的等级观念,自然经济也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因此地域歧视应就此消除至少弱化才是,遗憾的是,我们都很清楚,地域歧视极大的加强了,歧视范围扩大了。因为人们等级观念加强了,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地方经济比自然经济更具排外性,而现在的地域歧视与古代的地域歧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种地域歧视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x0d\x0a\x0d\x0a在人们眼里地域歧视主要体现在城里人看不起或欺负乡下人,本地人看不起或欺负外地人,并归结个别人的素质问题,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尤其是这些现象给人带来极深刻映象甚至演化成一种地域仇恨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本质。 \x0d\x0a\x0d\x0a先说等级观念,古代和现代的等级观念所依附的都是身份,这种身份的差异在古代主要体现在权力、知识的差异上,财富倒在其次。随着政权控制力的加强和通过权力获取财富能力的加强,今天的等级观念主要体现在权力和财富的差异上,而国人攀附权贵的惯有思维又使得等级观念带有更浓厚的地域色彩——距权力中心和财富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成为了身份的一种标志。所以京城里的卖冰棍的小贩自然可以看不起外地人,不论你是务工还是来旅游。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更是天经地义的了。打死你个孙志刚还不是小菜一碟!?甚至不用自己动手。再 \x0d\x0a\x0d\x0a说经济因素,这里主要体现在地域经济歧视,不是人对人的歧视,同样有本地歧视外地,城市歧视农村。前文说过,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地方经济比自然经济理具排外性。这点经济学家们自然比我认识得更清楚。我试举三点原因:第一,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由于备战需要和当时领导人的小农思想,各地方经济都普遍呈现小而全的特征;第二,地方政府所控制的工业是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第三,地方工业的效益与当权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有紧密联系。要维持地方低效的小而全的经济体系,自然要排斥来自其他区域的竞争者,被排斥者自然也不甘心,于是小到香烟,大到汽车都成为地方贸易战的牺牲品,而且规模之大、手段之简单粗暴让久经国际贸易战的外国人也叹为观止。而另一方面要填满地方低效工业的无底洞,当权者必然要想方设法搜取所能搜取的资源投入其中,于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和进城的农民工就自然成了另一种牺牲品。于是乎,这种根植于计划经济的地域经济歧视在今天的中国大行其道也就顺理成章了。(经济上的歧视会不会最终体现到人对人的歧视就不得而知了,请大家补充。 ) \x0d\x0a\x0d\x0a既然地域歧视能给当权者和当权者周围的人带来优越感,带来经济利益,为了维护周围社会的稳定,对地域歧视给予制度上的保证那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任何破坏这种稳定的行为都将受的制度上的惩罚。户籍制度、收容制度、暂住证、外来人口的管理制度,外地企业的准入制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凡是能够明确身份的制度,凡是能够劫人肥己的制度,不管它是多么的不合理甚至是多么的不人道,我们都可以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制定出来并严格执行直至滥用。在披上合法的外衣后,再以五十多年的光辉成就披上合理外衣,我们就可以继续高枕无忧,继续自欺欺人,继续淡漠损害国家长远利益和发展潜力,继续淡漠和损害人的尊严和权利。我们还在继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