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寓意?

如题所述

本回答收录于「虎年唬不住」优质回答

「虎年唬不住,新春趣答会」去看看

2022年是中国的虎年,中国人用十二生肖为每个年份命名,体现了古人的无尽浪漫情怀,而虎作为其中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寓意,让我为大家一一介绍。

虎文化历史悠久

老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老虎是兽中之王,它威猛、坚强、勇敢。在人们心目中,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

在我国民间,将老虎当成神来祭祀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年终大祭时,就祭祀老虎。《礼记》中有“迎虎”的记载,古人认为老虎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祭祀老虎,是因为它能吃祸害庄稼的野猪。

我国有好多少数民族崇拜老虎,并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目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能够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以及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庇佑之下。

因此,在一些彝族人家的神龛上大都供奉着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在村寨的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

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老虎便与我国的民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虎图腾源自伏羲时期,且早于龙图腾。对于虎的崇拜,存在各个民族宗教中。在道教中,老虎被视为天门的守护神。道教经典被称为“龙虎经”,炼的丹药则称为“龙虎丹”。在佛教中,虎还被驯化,成为为宣传佛法服务的“禅虎”。

 

我国南方对虎的寓意

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虎”与"福”读音相近,因而虎又成为福的象征。比如南方年画中的《五虎(福)图》便属于此类。此外,北方的妇女还喜欢用大红纸剪出各种各样以老虎为题材的窗花,形象质朴可爱,贴于门窗、室内,营造出吉祥红火的气氛。

 

虎是权力的象征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左半交给将帅,右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为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

虎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地支为寅,称为寅虎。

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上古四大神兽之一,而且仙人往往也乘白虎虎升天,是镇西之兽。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词红苗》诗:“织就班丝不赠人, 调来铜鼓赛山神,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寅为虎,谁敢违背避寅习俗,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会伤害他们。是一 些地方民间流传的避寅习俗。

 

虎头帽与虎头鞋

在中国的传说中,虎充满了正义感。据历史记载,《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形象怪异,它是神山昆仑山的守卫者。而在《山海经•西山经》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它又是昆仑山之主。

虎的正义凛然,让古人们相信它能够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所以有些家庭会在家里挂虎画并且正对大门让恶魔不敢进入侵犯,让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而百姓们常常用虎画、虎脸、虎门神等祈福避邪。因此虎象征着祈福辟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10

中国是世界上老虎亚种最多的国家,直到今天还在黑龙江、云南、吉林、西藏等地有所分布,如果考虑到已经灭绝的种类,在古代中国至少有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曾经生活着老虎。因此,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期就和虎共同生活在华夏大地上了,由于老虎性格凶猛彪悍、体型雄伟强壮、毛色绚丽多彩,气质威风凛凛,成为早期人类畏惧并且崇拜的对象。

  在《周易·乾卦文》中记载:“云从龙,风从虎。”可以看出,虎在先秦时期一度与龙并列而称,成为权力和力量的象征,比如有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卧虎藏龙、龙潭虎穴等成语。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却又走向了两个方向——龙飞于天,与至高无上的皇权融为一体,成为皇族的专用代表;虎行于地,走入民间,成为普通百姓崇拜并可以直接运用的文化符号。

  那么,虎在我们的文化中究竟有着哪些形象呢?

上图_ 虎符的构造

  1、军事崇拜。

  虎的威猛形象非常适合应用于军事领域,经常用称赞军队、将领、士兵,比如虎将、虎师、将门虎子等等。此外,中国古代对于虎的军事崇拜还延伸到了兵符、调兵遣将领域,也就是“虎符”的出现。

  兵符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用来调兵遣将、传达军事命令的凭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兵符常常是用黄金、铜、竹等材料雕刻成一只老虎的形象,因此又被称为“虎符”。一般是被剖开成两半,其中一半由统治者亲自掌管,另一半交给地方将领保管。

上图_ 西汉齐郡太守虎符

  虎符的表面还会刻上铭文,两半虎符从形状到上面的铭文都要完全吻合,才可以验证可信并使用。后来随着制度的完善,虎符还设置成为专符专用,一地一符,不允许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主要目的还是防止起兵作乱。

  到今天,虎符作为文物有很多被保存了下来,比如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一枚“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参观一下。

  中国古代除了唐朝,基本都设置有虎符,唐朝因为避讳“虎”(西魏名将、八柱国之一,唐高祖李渊的祖父的名字叫李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元朝曾使用过虎头牌。中国历史上围绕着虎符发生过很多经典历史事件,比如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上图_ 民国时期的虎头帽

  2、民俗中的虎。

  东汉时期的古籍《风俗通义》中记载:“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考证历代民间的名物、制度、风俗、传闻,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虎在民间的形象是强大的、可以驱邪赈灾的。

  所以,在民间出现了如大门贴带虎的年画,小孩戴着虎头帽、穿虎头鞋,青少年睡虎头枕祈祷体强壮,新婚迎亲在新娘脖子上挂老虎馍等等习俗,有些习俗至今还在沿用。

  《礼记·曲礼上》称记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是在道家神话里,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呈现虎形,按五行应该配白色,故称白虎,因此白虎是镇守西方的天灵神之一,与青龙、玄武、朱雀并称四大神兽。

  3、姓氏中的虎。

  北宋初年编著的《百家姓》中并没有虎姓,而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里收录了远古至清末的四万多名重要人物,但虎氏姓名只有仅五个人,说明虎姓是一个较为生僻冷门的姓氏,他在当今的姓氏排名中都排到了一千名以后,虎姓名人也相对较少。

上图_ 百家姓,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4、文艺作品中的虎。

  虎的形象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地位极高,在我国的语言、诗歌、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神话故事、儿歌等领域中虎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成语、谚语中有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卧虎藏龙、龙潭虎穴、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啸风生、虎头燕颔、鹰扬虎视、将门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等。

  历朝历代的歌舞、戏剧和文学名著中,有元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剧的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等,《水浒传》中也有“武松打虎”和“李奎杀虎”的经典桥段、民间著名童话故事中有《老虎学艺》等等。

上图_ 武松打虎

  关于虎的地名也有很多,比如道教圣地江西龙虎山、林则徐销烟的虎门、苏州著名的旅游景点虎丘山、云南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等等。

  带有虎元素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虎的形象无所不在,已经彻底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我们国家有着独特的虎文化,并且是以祝福、驱邪的吉祥文化为主,但虎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让人害怕甚至憎恨的另一面,这一点从“为虎作伥、谈虎色变、放虎归山、养虎遗患、狐假虎威、骑虎难下、与虎谋皮、苛政猛于虎”等词语中就能感触得到。

上图_ 虎蓥

  这就非常值得探究了,为什么以吉祥文化为主的虎还会有另外一面呢,其实这跟中国历史上的“虎灾”“虎患” 事件有关。

  真实世界的老虎终究是一种凶猛捕猎的肉食动物,早在东汉时期就存在老虎伤人、食人的记载。不过从数量、规模上来看并不算突出,但进入明清时期,中华大地的人口数量空前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活动范围与老虎的栖息地发生了交叉重叠,老虎伤人、食人的“虎患”事件开始越来越多。

  清代学者彭遵泗在其著作《蜀碧》中曾记载:“白昼(虎)入城市,遗民十家日报为虎所害,有往数日而县之人俱食尽者。”可以看出,当时的虎患有多严重,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50年代,在湖南、广东等地区还屡屡出现老虎伤人、食人事件。

上图_ 清人所绘乾隆刺虎图,中间穿蓝袍者为乾隆皇帝

  其实,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人地矛盾一直十分突出,因而老虎栖息地被大量破坏确实难以避免,而古人又根本没有所谓的动物保护观念,在人类的生存尚且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面对“虎患”,最直接的选择就是剿灭它们。

  因此,在中华大地多次出现“虎患”之后,是规模越来越大的民间和官方组织的“灭虎行动”,这进一步加剧了老虎数量的减少。后来加上气候的改变,例如明末清初“小冰河期”的出现,多种因素作用下,曾经生活在华夏大地的多种老虎,如新疆虎、华南虎等相继灭绝,到今天我国老虎的总体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明白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野生老虎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完善,以东北虎为代表的的老虎数量也一直在增加,这一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特殊意义的动物才能延续下来。

第2个回答  2022-02-11

中国是世界上老虎亚种最多的国家,直到今天还在黑龙江、云南、吉林、西藏等地有所分布,如果考虑到已经灭绝的种类,在古代中国至少有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曾经生活着老虎。因此,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期就和虎共同生活在华夏大地上了,由于老虎性格凶猛彪悍、体型雄伟强壮、毛色绚丽多彩,气质威风凛凛,成为早期人类畏惧并且崇拜的对象。



在《周易·乾卦文》中记载:“云从龙,风从虎。”可以看出,虎在先秦时期一度与龙并列而称,成为权力和力量的象征,比如有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卧虎藏龙、龙潭虎穴等成语。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却又走向了两个方向——龙飞于天,与至高无上的皇权融为一体,成为皇族的专用代表;虎行于地,走入民间,成为普通百姓崇拜并可以直接运用的文化符号。



那么,虎在我们的文化中究竟有着哪些形象呢?



上图_ 虎符的构造



1、军事崇拜。



虎的威猛形象非常适合应用于军事领域,经常用称赞军队、将领、士兵,比如虎将、虎师、将门虎子等等。此外,中国古代对于虎的军事崇拜还延伸到了兵符、调兵遣将领域,也就是“虎符”的出现。



兵符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用来调兵遣将、传达军事命令的凭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兵符常常是用黄金、铜、竹等材料雕刻成一只老虎的形象,因此又被称为“虎符”。一般是被剖开成两半,其中一半由统治者亲自掌管,另一半交给地方将领保管。



上图_ 西汉齐郡太守虎符



虎符的表面还会刻上铭文,两半虎符从形状到上面的铭文都要完全吻合,才可以验证可信并使用。后来随着制度的完善,虎符还设置成为专符专用,一地一符,不允许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主要目的还是防止起兵作乱。



到今天,虎符作为文物有很多被保存了下来,比如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一枚“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参观一下。



中国古代除了唐朝,基本都设置有虎符,唐朝因为避讳“虎”(西魏名将、八柱国之一,唐高祖李渊的祖父的名字叫李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元朝曾使用过虎头牌。中国历史上围绕着虎符发生过很多经典历史事件,比如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上图_ 民国时期的虎头帽



2、民俗中的虎。



东汉时期的古籍《风俗通义》中记载:“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考证历代民间的名物、制度、风俗、传闻,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虎在民间的形象是强大的、可以驱邪赈灾的。



所以,在民间出现了如大门贴带虎的年画,小孩戴着虎头帽、穿虎头鞋,青少年睡虎头枕祈祷体强壮,新婚迎亲在新娘脖子上挂老虎馍等等习俗,有些习俗至今还在沿用。



《礼记·曲礼上》称记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是在道家神话里,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呈现虎形,按五行应该配白色,故称白虎,因此白虎是镇守西方的天灵神之一,与青龙、玄武、朱雀并称四大神兽。



3、姓氏中的虎。



北宋初年编著的《百家姓》中并没有虎姓,而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里收录了远古至清末的四万多名重要人物,但虎氏姓名只有仅五个人,说明虎姓是一个较为生僻冷门的姓氏,他在当今的姓氏排名中都排到了一千名以后,虎姓名人也相对较少。



上图_ 百家姓,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4、文艺作品中的虎。



虎的形象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地位极高,在我国的语言、诗歌、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神话故事、儿歌等领域中虎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成语、谚语中有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卧虎藏龙、龙潭虎穴、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啸风生、虎头燕颔、鹰扬虎视、将门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等。



历朝历代的歌舞、戏剧和文学名著中,有元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剧的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等,《水浒传》中也有“武松打虎”和“李奎杀虎”的经典桥段、民间著名童话故事中有《老虎学艺》等等。



上图_ 武松打虎



关于虎的地名也有很多,比如道教圣地江西龙虎山、林则徐销烟的虎门、苏州著名的旅游景点虎丘山、云南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等等。



带有虎元素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虎的形象无所不在,已经彻底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我们国家有着独特的虎文化,并且是以祝福、驱邪的吉祥文化为主,但虎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让人害怕甚至憎恨的另一面,这一点从“为虎作伥、谈虎色变、放虎归山、养虎遗患、狐假虎威、骑虎难下、与虎谋皮、苛政猛于虎”等词语中就能感触得到。



上图_ 虎蓥



这就非常值得探究了,为什么以吉祥文化为主的虎还会有另外一面呢,其实这跟中国历史上的“虎灾”“虎患” 事件有关。



真实世界的老虎终究是一种凶猛捕猎的肉食动物,早在东汉时期就存在老虎伤人、食人的记载。不过从数量、规模上来看并不算突出,但进入明清时期,中华大地的人口数量空前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活动范围与老虎的栖息地发生了交叉重叠,老虎伤人、食人的“虎患”事件开始越来越多。



清代学者彭遵泗在其著作《蜀碧》中曾记载:“白昼(虎)入城市,遗民十家日报为虎所害,有往数日而县之人俱食尽者。”可以看出,当时的虎患有多严重,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50年代,在湖南、广东等地区还屡屡出现老虎伤人、食人事件。



上图_ 清人所绘乾隆刺虎图,中间穿蓝袍者为乾隆皇帝



其实,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人地矛盾一直十分突出,因而老虎栖息地被大量破坏确实难以避免,而古人又根本没有所谓的动物保护观念,在人类的生存尚且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面对“虎患”,最直接的选择就是剿灭它们。



因此,在中华大地多次出现“虎患”之后,是规模越来越大的民间和官方组织的“灭虎行动”,这进一步加剧了老虎数量的减少。后来加上气候的改变,例如明末清初“小冰河期”的出现,多种因素作用下,曾经生活在华夏大地的多种老虎,如新疆虎、华南虎等相继灭绝,到今天我国老虎的总体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明白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野生老虎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完善,以东北虎为代表的的老虎数量也一直在增加,这一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特殊意义的动物才能延续下来。

第3个回答  2022-02-12

1、军事崇拜。

虎的威猛形象非常适合应用于军事领域,经常用称赞军队、将领、士兵,比如虎将、虎师、将门虎子等等。此外,中国古代对于虎的军事崇拜还延伸到了兵符、调兵遣将领域,也就是“虎符”的出现。

兵符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用来调兵遣将、传达军事命令的凭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兵符常常是用黄金、铜、竹等材料雕刻成一只老虎的形象,因此又被称为“虎符”。一般是被剖开成两半,其中一半由统治者亲自掌管,另一半交给地方将领保管。

2、民俗中的虎。

东汉时期的古籍《风俗通义》中记载:“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考证历代民间的名物、制度、风俗、传闻,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虎在民间的形象是强大的、可以驱邪赈灾的。

所以,在民间出现了如大门贴带虎的年画,小孩戴着虎头帽、穿虎头鞋,青少年睡虎头枕祈祷体强壮,新婚迎亲在新娘脖子上挂老虎馍等等习俗,有些习俗至今还在沿用。

《礼记·曲礼上》称记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是在道家神话里,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呈现虎形,按五行应该配白色,故称白虎,因此白虎是镇守西方的天灵神之一,与青龙、玄武、朱雀并称四大神兽。

3、姓氏中的虎。

北宋初年编著的《百家姓》中并没有虎姓,而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里收录了远古至清末的四万多名重要人物,但虎氏姓名只有仅五个人,说明虎姓是一个较为生僻冷门的姓氏,他在当今的姓氏排名中都排到了一千名以后,虎姓名人也相对较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2-11

虎作为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的一种猫科动物,它在我们国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形象呢,有哪些寓意呢,一起来看看吧。

1、军事崇拜中的虎

虎的威猛形象非常适合应用于军事领域,经常用称赞军队、将领、士兵,比如虎将、虎师、将门虎子等等。此外,中国古代对于虎的军事崇拜还延伸到了兵符、调兵遣将领域,也就是“虎符”的出现。

兵符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用来调兵遣将、传达军事命令的凭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兵符常常是用黄金、铜、竹等材料雕刻成一只老虎的形象,因此又被称为“虎符”。

2、文艺作品中的虎

虎的形象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地位极高,在我国的语言,诗歌,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神话,故事,儿歌等领域中,虎的例子比比皆是

历朝历代的歌舞、戏剧和文学名著中,有元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剧的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等,《水浒传》中也有“武松打虎”和“李奎杀虎”的经典桥段、民间著名童话故事中有《老虎学艺》等等。

3、民俗中的虎

在民间出现了大门贴带虎的年画,小孩戴着虎头帽,穿虎头鞋。青少年睡虎头枕祈祷身体强壮。新婚迎亲在新娘脖子上挂老虎膜等等民俗,至今还在沿用的。

《礼记·曲礼上》称记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是在道家神话里,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呈现虎形,按五行应该配白色,故称白虎,因此白虎是镇守西方的天灵神之一,与青龙、玄武、朱雀并称四大神兽

东汉时期的古籍《风俗通义》中记载:“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考证历代民间的名物、制度、风俗、传闻,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虎在民间的形象是强大的、可以驱邪赈灾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