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五十六回概括(急需)

200字,自己写的,不是网上那种简短的 Thank you very much 幸苦了

第56回:神狂诛草寇,道迷放心猿

师徒一路向西,行到一处,悟空让唐僧暂坐歇息,自己前去化斋,回来后发现唐僧被一伙强盗绑架后吊在树上,悟空使用法术救下唐僧,打死二个强盗,唐僧责备悟空,悟空心中不平。

当天晚上,借住在一个老人家的家里,老人的儿子原来和强盗是一伙的,与强盗发现悟空后,便打算谋财报仇。

老人知道后给唐僧一伙报信,师徒得以走脱。后来强盗追上来,被悟空打得死伤伤,老人的儿子亦被割下头,唐僧大惊,先念起紧箍咒,使悟空疼痛难忍,又赶走了他。

扩展资料:

《西游记》创作背景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主要人物

1、孙悟空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被花果山众妖尊为美猴王,玉帝封其为“齐天大圣”。观音菩萨将悟空度人佛门,让去西天如来处取佛法真经的大唐高僧唐三藏将他救出。悟空从此成了唐僧的大徒弟。

一路上,他和师弟猪八戒、沙和尚护佑师父跋山涉水,降伏了白骨精、蜘蛛精、牛魔王等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成功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他本人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

2、唐僧

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游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03
《西游记》第五十六回概括: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神狂诛草寇,神,指心神,即悟空。狂,指离自性功德的慈悲本分,是二心修法。诛草寇,对众生没有慈悲心,不能承当心所现的一切众生的善,演变出众生偷盗性德的现象。世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都是心行违背性德的表现。不求精神文明,倒求物质文明的生活方针是颠倒了的为人处事之道。如此发展下去,环境必然会和自身演变成必然性的冲突,小处说是自己必须离开这个世界,大处说是最后必然有宇宙大爆炸。科学虽然有能力发现这个规律性,但是却不了解导致这个规律展现的根本原因,是世道人心在默默推动宇宙发展变化的。

道昧放心猿,道,就是心之理事;昧,就是不明了事实真相。放,放纵;心猿,就是起心动念。心与性分离,性无心则昧,心无性则狂。故事让唐僧独马前行,就是开演性无心的情况,后面又令悟空独立解决问题,是表现心无性的作用。当然,这里的道理凡夫是没有办法体会的,这是修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凡夫的心识要粗重得多,即不能体会到心,更不能觉察到自性。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里,而且是左缠右绕了重重障碍之后的意识心。这样的心被种种欲望牵着走,丝毫活动的自由都没有。时不时地有财色名食睡来发号施令,必须听五欲六尘的摆布。反观当今世界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打江山,争名利,搞种种运动和改革,希望得到种种放纵的自由,实在是一种悲剧。跳出来看,都是狗咬狗的故事。不解决道昧的大问题,却要竭尽全力地解放心猿,果报是可想而知的。无道,如何能行德?无德何利益自己和天下众生?解决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唯传播大道之理,这个事要长期做,不间断地努力,才会真正改变人类社会的境界,提升人类社会的生命层次,真正意义上获得自由和解脱。

诗曰:

灵台无物谓之清,寂寂全无一念生。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除六贼,悟三乘,万缘都罢自分明。色邪永灭超真界,坐享西方极乐城。

这是本回纲要,灵台无物谓之清,心不被物染才有清净,不要被众生相染污了;寂寂全无一念生。无来本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念比较难理解,就是二心而有的分别自他之心。多了这一念,真正一念是通达有无的,这里讲有无一念,就是二心。猿马牢收休放荡,解决二心的问题,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在境界里不被诸相牵。精神谨慎莫峥嵘。精神,指常醒不昧;时刻谨慎莫执着境界里的事物;峥嵘,就是主观能动性,要发挥自我的作用,张扬自己的个性。除六贼,除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指生活中放下万缘,让世间法不在心中留痕迹。下一回六耳猕猴的本质在这里打下伏笔,乃六贼之总名字也。悟三乘,悟得三乘的差别和共同之处,明白这一点,才会知道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根本上讲,就是悟心佛众生本无差别的真相。万缘都罢自分明,要发菩提心,必须先放下万缘。放缘放下,如如自性才能显现。所以,无论什么法门,都要注意放下万缘。气功里修攀缘,缘境界,缘自身,又是气,又是婴儿之类,都是心去缘了境界,这些都是落在心所法里了。色邪永灭超真界,着相之心是要从根本上彻底除去,色邪可以用四相来总称,人相、我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坐享西方极乐城。这样就能够见相离相,真相现前,一切苦乐之境都不染,方能坐享极乐,极乐不是苦乐之乐。极乐世界是指自性清净不染时,一切众生示现的真实相。可见,如果认为这个世界是真,那西方极乐世界必是真。如果认为此方世界是虚幻,那西方极乐世界是亦真亦幻,不可思议,妙不可言。
这一回故事应当是属于西行路上最难解的情节之一,如果把《西游记》当成神话故事看就没必要写这一回了。没有神通广大的妖怪,只是普通的人类劫匪而已。然而,这一回故事在内容上要讨论的深度的确更加深入和本质,把修行的本质问题,取经的真实内涵都展露出来了。那就是为谁修行,开发什么功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佛家特有的。在故事安排上,最难读懂的地方就是最后悟空为什么要杀杨老汉的儿子还要取首级的问题。如果从《西游记》写作特定手法上去读,就比较好理解了。杨,是一个关键姓,和其它姓氏一样,都是有特定内涵的。杨,木日一勿,即木日一月。木者,指业习,或者是种子生长的结果。这个业在大道的阴阳平衡作用下,表现为对等的二个方面,即阴阳,以中道为一,阳者显,阴者隐,事实上就是昜。了解了杨字的特定意义,就容易读懂对这一回的境界的描写诗句:“狐狸糜鹿成双遇,白鹿玄猿作对迎。”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4-20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唐僧被一伙强盗吊在树上,悟空救下唐僧,打死二人,当晚,投宿一老者家,老者之子与强盗发现悟空,便欲谋财报仇。老者报信,师徒走脱,强盗追来,被悟空打得死伤伤,老者之子亦被割下头,僧大惊,先念起紧箍咒,使悟空疼痛难忍,又赶走了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8-02
一、《西游记》第五十六回概括:师徒四人在途中遭遇一伙强盗,一不留神唐僧被强盗吊在树上,悟空救下唐僧,毫不犹豫打死其中两人。当晚,投宿一老者家,岂料老者之子正是强盗之一,强盗发现悟空,便欲谋财报仇。老者心善报信,师徒走脱,强盗们却紧紧追来,被悟空打死,老者之子亦被割下头。唐僧眼见悟空如此嗜杀,大惊愤怒,先念起紧箍咒,使悟空疼痛难忍,随后一气之下又赶走了他。
该回原著标题: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在1986年电视剧《西游记》中,第5集“猴王保唐僧”的内容即为第五十六回的内容改编的。

二、《西游记》简介

1、著作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该书以“玄奘西行”这一历史真实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小说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共有一百回,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更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多种文种,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创作背景
吴承恩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的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大,搜奇猎怪的嗜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3、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汉族,淮安府山阳县 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创作《西游记》。
虽然《西游记》的作者一直存在着争议,但一般公认吴承恩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
第4个回答  2017-06-08

    标题: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概括:唐僧被一伙强盗吊在树上,悟空救下唐僧,打死二人,当晚,投宿一老者家老者之子与强盗发现悟空,便欲谋财报仇。老者报信,师徒走脱,强盗追来,被悟空打得死伤伤,老者之子亦被割下头,僧大惊,先念起紧箍咒,使悟空疼痛难忍,又赶走了他。

    读后感:悟空这次确实做的过份了些,明知杨少是老人独子也取了其性命,实属不应该。但悟空仙石所生,又怎能够体会为人父母的心思?对他来说,善就要赞扬,恶就要消灭。悟空懂得江湖,却未必懂得人伦。他有侠义,却缺少了仁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