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有些什么特殊的民俗,比如逢年过节有些什么做法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最好说下来源经过。。

如题所述

南昌县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风俗,且过了腊月二十四,日日都是“过年”。据说是这个风俗从秦始皇手上开始的。
  当年秦始皇在北边修万里长城,一日就要死上千上万人。北方壮丁都捉光了,长城还修好,秦始皇心里一急,就下命令到南方来捉壮丁。这一下,把南方搞得鸡飞狗上屋,大人细人一齐哭。

  鲤鱼州上有个村子,都姓李,村子靠波阳湖,人家都叫它做“湖笃李家”。李家是个大村子,有上千户,后生壮丁多,官府一眼就看中了这里。这年过年边上,派人来征亻夫子,讲好了明年腊月就归来,连头搭尾只一年。

  村子上有个寡妇,守了二十年寡,带大了一个遗腹子,这回也抽了丁,娘崽哭成一团。哭也没有用,官令难抗,只好让崽去。走的那日,寡妇一直送到大路上,才叮嘱儿子:“崽呀,安心去,娘等你回来过年。”

  到了第二年腊月,寡妇日日清早顶三星起来,到大路口上等,夜夜过三更,才往屋里去。

  守了一日又一日,过了初一过十五,守得老人家头发也白了,背脊也驼了,眼泪水也干了,人也困倒了。

  腊月二十四清早,寡妇正在床上摸眼泪,忽然听到崽在门外叫“姆妈!姆妈!”老人家打开门一看,当真是崽回来了。她一把搂住崽,又哭又笑,马上请人写了门联,打了爆竹,快活得又叫又喊:“我崽归来了,过年,过年!”村子上的人都来打听自己的亲人几时归来。寡妇崽告诉大家,人都在路上走,二十四日以后天天有人来。族长听到这个消息,就跟大家说,那家崽仂那日回来,来的日子就过年。

  因为寡妇崽给大家带来了好消息,家家户户都送吃的来。上千人家送东西,一个崽仂破开肚子也吃不完。族长就从各家碗里挑了一筷子面,望崽仂长命百岁;煮了三个称砣蛋,望崽仂一生世圆圆满满;挑了片四四方方大腊肉,望崽仂四方清吉;撕了一只鸡腿子,望他庚庚贱贱(意即健康)。

  从此以后,这里的人把腊月二十四日叫“小年”,小年一过,日日是大年。凡是有至亲客人来,都是烧碗汤,表示至诚。以后全南昌县都这样做,这个风俗一直至现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1
过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 " 拜年 " 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 “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 写的就是当时南昌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南昌人过年的时候不在燃烧爆竹啦,到了腊月二十四,南昌人就开始 “ 过年 ” 了。大年三十夜,这一天的晚饭叫 “ 合家欢 ” ,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亲人都要赶回家吃年夜饭,若有事赶不回来,家人也要替其摆好餐具,以示团圆无缺,过大年这餐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除夕夜家家户户要红烛高照,通宵不灭,所以南昌有 “ 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 ” 。 年初一早餐,按照南昌的风俗吃素,只吃面点或菜饭,不沾荤,预示一年的 “ 素 ” 。 初一、初二日,各家各户开始走亲戚拜年。正月初七,南昌人叫它 “ 上七 ” ,有 “ 上七大似年 ” 之说,晚间迎接灶神归位,家里也大摆酒宴庆贺。 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门前挂灯笼,一家人齐聚一起吃 “ 元宵 ” (汤圆),随后看龙灯、放焰火,把家里的鞭炮都打光,二十多天的年才算过完了。

闹元宵
南昌人过元宵叫闹元宵,闹了十五还要闹十六。闹元宵这天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住户,都必须吃元宵,象征全家团圆、幸福。吃了元宵之后,便开始闹灯了。
南昌邻县农村元宵节的龙灯,各式各样,有龙灯、板凳灯、关公灯、采莲灯等。板凳灯最长由 1000 多条板凳组成,有 1000 多号人。板凳灯起舞时整齐统一,十分壮观。湾里区太平乡的关公灯,十分好看。如今,民间的闹元宵,又加入了各种民间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挂灯。村村的彩灯彻夜通明,鞭炮声、嬉戏声不断,闹到通宵,一直闹到正月十六,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开始将腊月廿四设的供桌拆去将灯收起来,举行送神活动,送神完毕,新春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

万寿朝仙会
朝仙会也名敬香会,是奉祀许逊的庙会。在南昌地区最受人崇拜的是许逊,民间叫他为福主菩萨。
相传大约在 1500 年前, 136 岁的许真君及全家 42 人(连房屋鸡犬)一齐升天。南昌人为纪念许真君,将他升天的日子俗定为他的生日。为此每年的高安、上高、靖安、奉新、丰城、进贤等县的乡民,自愿斋戒沐浴,有组织地以乡、村、族为团体,组成朝仙会,前往西山万寿朝拜、进香。万寿朝仙会许多禁忌: 1 、朝拜前需斋戒一星期; 2 、须洗澡换衣服; 3 、肩上斜挂黄色进香袋敲锣打鼓结队前往。为了能在八月初一的清晨得到头柱香,朝拜者需昼夜不停地赶往万寿宫。凡是得到了头柱香的人,认为是最幸运的人,比中了状元还高兴。

龙岗登高
中华民族素有重九登高之习俗,南昌也同样流行。
南昌市城郊的龙沙,自晋、南朝以来,便是登高望远的胜地。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文说: " 北有龙沙,堆阜逶迤,洁白高峻,而似龙形,连亘五六里,旧俗九月九日登高之处。 "
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南昌地区极为盛行。人们或攀梅岭,或登滕王阁,以文会友,登高聚宴。重九登高习俗,长期承袭不衰。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南昌民间的 " 茶灯 " 和 " 十二月采茶调 " 组合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大致经过 " 灯戏 " 、 " 三脚班 " 、 " 半班 " 等发展阶段,解放后正式定名为 " 南昌采茶戏 " 。
南昌采茶戏的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有着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它常以巧合、夸张、误会等手法去渲染戏剧气氛。特别是台词中那些歇后语、错扯语、反义语、婉曲语以及乡间俗语的巧妙运用,使演出更为妙趣横生。南昌采茶戏长于表现喜剧和歌舞。活泼生动的小丑和小旦,特别受群众喜爱、采茶戏的演唱方法要求男女演唱都须用真声,传统保留剧目有四记: " 鸣冤记 " 、 " 辜记 " 、 " 花轿记 " 、 " 南瓜记 " ,合称为 " 南昌四大记 " 。均取材于南昌民间故事.

  求子:江西南昌地区的求子风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时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土桥,桥上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来到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便可生男孩。
“六月六晒龙袍”: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王爷及寺庙菩萨晒衣袍的日子,这天“阳气”足,气候干燥,经六月六日晒过的衣物,不会发霉,不会被虫蛀。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来晒。这一习俗,实际上也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曲之一。它是由民门采茶灯和民间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
南昌采茶戏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有着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
戈阳腔也叫戈腔,又称高腔,是我国地方戏中著名四大声腔系统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阳县形成而得名。
现在我国有11个省的高腔剧种与戈阳腔有渊源关系,当今著名的“京腔”就是在戈阳腔基础上,融合其他声腔发展演变后形成的。戈阳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动作大,身段严谨、场面热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民间演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