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碟一分钟:人们为什么更愿意相信谣言

如题所述

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可见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而且可见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我们也常说,“谣言止于智者”,不过谣言真的很难停下来,即便官方出来辟谣,可谣言很难斩草除根,依然生生不息,那么问题来了:人们为什么这么容易的轻信谣言。
一、猎奇心理
好奇是最容易产生谣言的温床,人是遵循“好奇---怀疑---探究---确定”的心理轨迹。我们爱问为什么,也爱探秘整个发生的过程,更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特别是小道消息道听途说,乐此不疲,这些都为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这也很符合很多人爱聊八卦的原因。
因而在现实中,很多人有着逆反的心态,越是禁止的,就越是想去突破阈限;越是反对的,人们越是感到好奇。在认知有限时,同时无法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信息量太大,也会增强可读性,也就使得真实性失去意义,由于我们都有强烈的猎奇心理,一旦谣言发布出来,也会导致大家互相传播,就信以为真。
二、恐慌心理
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到高逐级往上,越是低层次的需要,需要的心理力量就越强,因为他们的不同满足关系到我们个体的生存,也就为什么会极度缺乏安全感了。
在现实中,瘟疫、地震、“世界末日”、恐袭等灾难性事件与广大网民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一旦发生,人们本能的应激反应要么震惊,要么恐惧。在遭遇生存威胁的时候,这样的恐慌心理很容易导致逻辑思维能力、理智判断能力下降,如果主流信息缺失或不清晰,那么就会犯头脑简单、行为冲动的错误。
三、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种心理定势,也就是指个体受社会影响从而对一些人和现象持稳定不变的看法。一般是对先前经验的间接、概括性的反映,导致人的后续心理活动趋势,呈现比较成熟稳定的状态,有惯性思维的作用力。刻板印象往往只是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形成的,这也直接影响对新信息的判断,从而成为接受和传播谣言的根源所在。
在现实中,刻板印象发生在对立冲突的关系中是普遍现象,比如官与民、城管与小贩、拆迁者和被拆迁者、校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通常是弱者谣言强者如何可怕,强者谣言弱者如何卑劣。这类谣言是不可能消失的,主要是有压迫和不平等的关系。但这些官员、医生、城管等人群已经被大众贴上标签了,公众心理马上会作出自己的判断:无官不贪、医生拿红包、城管欺负小贩。这些留在公众心里的已有的认知心理定势,影响着对具体事件的认知,如果出现和已有的认知心理定势相符合的谣言,绝大多数人会放弃理性思考,选择相信谣言,从而站定立场,促使谣言不胫而走,传播给更多人。
四、从众心理
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群体压力可以是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以是在没有被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的行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02
其实嘛,不是这个样子的。
有些人根本就是不会相信这些东西的,大多数相信这些东西的都是些小青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