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如题所述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职职工215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职称32人、副高级职称4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8人、硕士学位的102人。内设机构有8个职能处室、9个专业研究室(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局级和院级重点实验室。

承担各类项目146项,年度总经费14301万元,其中科研项目56项、地调项目24项、社会服务项目29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7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126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3篇,中文核心62篇,出版专著2部,论文集1本,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主持开发的“岩溶地质调查卡片管理系统”、“South Karst GIS for Windows”、“西南岩溶自动监测站管理系统”等3项计算机软件,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领导班子由4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姜玉池;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纪委书记张发旺;副所长黄庆达、蒋忠诚。

所长、党委副书记姜玉池(右二)、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纪委书记张发旺(左二)、副所长黄庆达(右一)、副所长蒋忠诚(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喀斯特峰丛洼地水土调蓄技术研究。运用野外监测和先进的同位素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生态环境的水土漏失定量差异和原因,建立了适宜岩溶区特点的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和土壤侵蚀回归模型,研发了表层岩溶水生态调蓄技术、水源林优选植被种类和水源林植被群落构建技术,开辟了岩溶石漠化环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火龙果生态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生态品牌,不仅火龙果供不应求,而且带动了其他农副产品的销售。2014年,果化示范区火龙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单位面积年产值达到1.5万元/亩,新增火龙果花产值1500元/亩,典型示范户平均收入2.3万元/户,经济效益比2011年增长2倍。示范区的生态经济效益持续改善,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塔中Ⅱ区鹰山组层间岩溶储层展布规律研究。对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岩溶层组进行划分,并确定了三期古岩溶充填模式;应用“残厚趋势面和印模残差组合法”恢复塔中Ⅱ区岩溶古地貌及古水系特征。确定了三期海平面展布趋势,提出了古滨海岩溶、古岛屿岩溶的概念,分析了古岩溶地貌与岩溶储层的关系,建立了不同地貌单元岩溶缝洞系统发育机制。对不同古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储层垂向分布特征与油藏的试油成果、生产动态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岩溶储层海平面控储理论”,为岩溶储层有利区块预测及开发井位布置提供依据。

第三期海平面时期岩溶缝洞系统发育模式图

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湖南邓家铺幅、稠树塘幅)。新发现岩溶大泉15处和地下河2条,修正地下河12条,提高了工作精度。查明了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河、岩溶大泉发育控制因素及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地下河发育受构造、岩性及区内水文网络条件的控制,泉水多沿地层接触带或断层影响控制而发育。对35个干旱缺水村屯调查基础之上,圈定晏田—水浸坪以及双牌干旱缺水带,施工探采结合孔10处,成井9处,解决近万人干旱缺水问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工作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为干旱、水土流失和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

中国典型地区岩溶碳汇调查。计算了长江流域岩石风化消耗CO2量,对长江流域岩石化学风化速率和CO2消耗通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长江流域CO2消耗总量为3533×104t/a,CO2消耗通量为19.62 t/(km2·a),各主要支流的CO2消耗量如图所示;查明了煤系地层和石膏对北方泉域地质碳汇效应的影响,通过北方岩溶流域(柳林泉域)地质碳汇调查,查明了流域的奥陶系石膏夹层及煤系地层的存在对地质碳汇有重要影响,通过硫同位素研究,分析大气酸沉降、煤层硫化物、矿床硫化物氧化以及石膏溶解对水体中

的贡献,可量化硫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准确估算泉域的地质碳汇效应。

水浸坪探采结合孔出水

长江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CO2消耗通量示意图

煤矿污染源

垃圾污染源

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完成1∶2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面积26.4万km2,采集样品950组。进一步查清了区域地下水含水层分布、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重点剖析了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基本查清了污染源的种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掌握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最后通过对地下水质量、污染状况、防污性能及风险性进行评价,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建立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提高了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对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实现全面控制。为城市建设及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为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城市提供技术支持;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减轻或防止地下水环境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数据分析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建设。分类分析并统计了所属工作项目2013~2014年度信息数据;拟定地质记录成果编图方案;开展相关图件制作与修编;初步完成了相关数据库建库工作指南的编写,提出数据采集基本要求,分发软件并现场培训;组织信息数据检查与验收会,获取数据量约为32.3G;优化信息数据检查流程,完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完成地质检测报告管理系统的软件编写;继续完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信息系统开发。

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综合调查。通过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不同岩溶环境类型区地下水分布结构、水循环机理、水质与污染现状、生态环境状况和开发利用与保护条件,为该区抗旱找水提供了技术支撑,快速确定了找水靶区和取水水源,勘探成井率达到90%以上。针对不同类型区开发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堵洞蓄水、钻井等多种方式,开展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拦截地下河形成地下调节水库6座,钻探成井200多眼,解决了100多万人饮用水、50多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

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先后完成了金佛山喀斯特申遗报告、电视展示片与画册及幻灯片的制作、展示中心展陈内容的编制、考察路线的设定及报告编辑,并组织斯洛文尼亚、新西兰、波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国内著名地质学家、岩溶学家对金佛山资源价值开展了多次考察,金佛山地学及美学价值得到了国内外岩溶学家的肯定,确立了金佛山为世界喀斯特台原模式地的地位。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金佛山喀斯特和其他三处中国南方喀斯特提名地一起于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办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金佛山二级陡崖上高悬的瀑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