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有多少外来人口啊?

如题所述

常州常住人口470.1万人,户籍总人口370.9万人,外来人口99.2万。

常州人口

截至2018年年末,常州市常住人口47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2.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2.5%。全市户籍总人口382.2万人,增长0.9%。其中,男性187.8万人,增长0.7%。

女性194.4万人,增长1.1%。户籍人口出生率8.9‰,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1.7‰ 。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州市常住人口为5278121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52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相比,人口增长量和增幅均列全省第4位,人口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提升到6.23%,在省内排位由第10位上升至第7位。

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06.8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116.7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21.0万人,减少48.1万人。其中男性为271.2万人,占51.38%。

女性为256.6万人,占48.62%。全市0-14岁人口为70.0万人,占13.26%;15-59岁人口为352.2万人,占66.73%。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5.6万人,占20.01%;65岁及以上人口为78.5万人,占14.88%。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9.2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55.4万人。

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1721人上升为20690人,高于全省(18663人),列全省第4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常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2
我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这些分布在各行各业、从事各种职业的外来人员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作为游离于城市市民边缘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让他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外来人口在我市的工作、生活状况和存在问题作一比较分析,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一、外来人口基本状况分析
人口流动和迁移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然结果,也是地方社会经济繁荣兴旺的具体表现之一。近年来,我市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外来人员来常工作、学习。从人口调查资料分析,我市外来人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外来人口规模增加。随着我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吸纳的外来流动人口数量也持续上升。调查资料显示,至2005年底,我市常住人口达412.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在常居住半年以上,无常州户籍)76.8万人,数量在全省13个城市中居第4位。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相比,我市外来人口总量增加了17.1万人,年均增加3.4万人,快于户籍人口年均增加2万人的速度。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18.6%,比2000年上升了2.8个百分点,其中在常生活一年以上的占80.1%,五年以上的占29.6%。
2、外省市流入人口增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开放以及便利的交通为人口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我市外来人口也由以省内苏北地区流入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外省市流入为主。调查显示,我市外来人口中,外省市人员所占比重达到63.5%,比2000年上升了8.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来自安徽省的外来人员仍然最多,占全部外省市流入人口的42.8%,但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5.9个百分点;其次是四川、河南、贵州三省,分别占17.7%、8.0%和5.5%,分别比2000年上升了1.2个、2.8个和0.5个百分点。从户口性质看,农业户口的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达92.1%。
3、外来人口以年轻人为主。由于外来人口流入我市多为务工经商,因而以20-39岁的年轻人居多,所占比重达61.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仅占1.3%,跟随父母来常的0-14岁人口占11.7%。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外来流动人口,虽然对我市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更多的是对一些苦、脏、累的就业岗位需求提供了必要补充。
4、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市区。从外来人口的现住地分布看,外来人口分布很不均衡,市区吸纳了90%以上的外来人员,而金坛、溧阳二辖市外来人口所占比重仅占9%。从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看,武进、钟楼、天宁居前三位,分别达到28.1%、23.9%和21.1%。从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市户籍人口之比看,武进最高,达到0.4:1,钟楼、天宁均为0.3:1,而溧阳市仅为0.03:1,与武进相差11倍。
5、外来人口就业比重较高。外来人口来常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因此外来人口的就业比重明显高于户籍人口。调查显示,外来就业人口占1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高达86.7%,而户籍就业人口占1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仅为65.6%,两者相差21.1个百分点。从就业类型看,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成为外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91.7%的外来人员就业于私营、个体等非公有经济单位,高出户籍就业人口比重31.5个百分点。从就业方式看,有23.6%的外来就业者以雇主、自营劳动者、家庭帮工的形式自己创业,低于户籍就业人口的16.5百分点。
二、外来人口主要特征分析
从目前我市外来人口看,尽管一部分人已经在城市中拥有较好的职业和生活境遇,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外来人口在工作环境、社会保障、劳动收入等方面的条件还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与本地人相比,仍存在“四多四低”的情况,值得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一是简单劳动多。调查显示,大部分外来就业人口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三行业的外来从业人员占全部外来从业人员的比重达80.5%,而从事上述三行业的户籍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仅为53.9%。而外来就业人口从事信息传输、软件业、金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八大行业的人员所占比重仅为2.0%,户籍就业人口从事以上行业的比重达到11.2%。
二是超时加班多。外来就业人口普遍工作时间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调查显示,外来就业人口平均每周工作达58.7个小时,而户籍就业人口平均每周工作48.9小时,外来就业人口超出户籍就业人口将近10个小时。如果按每个外来就业人口每周工作6天计算,每天工作时间达9.7个小时,高出户籍就业人口1.5个小时。其中外来就业人口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上的人群占全部外来就业人口的90.2%,高出户籍就业人口25.2个百分点。
三是生育子女多。调查显示,在全部外来女性中,15至49岁的育龄妇女占86.5%,其中处于20至34岁婚育高峰期的妇女占育龄妇女的80.4%。外来人口妇女生育率达41.0‰,高出户籍人口17.7个千分点。从生育孩子的个数看,生育一个孩子的占68.9%,生育二个孩子的占27.2%,三个孩子及以上的占3.9%。与户籍人口相比,外来人口一孩率低了20.3个百分点,而二孩、三孩及以上则分别高出17.1个和3.3个百分点。0至30岁外来人口中独生子女比重仅为19.8%,比户籍人口这一比重低了48个百分点。
四是未婚男性多。尽管大多数外来年轻人都希望能够在城里安家落户,但由于社会地位低,工资收入少,接触人群有限,外来年轻人口尤其是男性未婚人口的婚恋仍较为困难。调查显示,外来未婚人口占外来15岁及以上人口的22.1%,高出户籍人口9.8个百分点。在外来未婚人口中,男性占57.8%,其中35岁以上的大龄未婚人口男性占95.8%,女性只占4.2%,男性是女性的22倍。
五是文化程度低。外来人口多数来自乡村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因而决定了他们受教育程度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小学、初中居多。据调查显示,6周岁及以上外来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9.5%,初中占53.1%,高中占8.9%,大学专科及以上占2.3%。与户籍人口相比较,外来人口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分别高出5.2个和12.8个百分点,高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则分别低9.5个和7.3个百分点。调查还显示,由于高中阶段以上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相当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农民子女在初中毕业后就走上了务工、经商之路,在外来人口中16-18岁上高中率仅为5.7%。
六是社会保障低。由于社会保障机制问题,外来人口一直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社会福利体系中,他们尽管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但一般都无法享受到普通城市人的福利待遇,突出表现在外来就业人口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调查资料显示,外来人口参加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为3.5%、8.5%和13.3%,大大低于户籍人口的保障水平。而外来就业人口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仅为23.1%,明显低于户籍就业人口。
七是劳动报酬低。调查显示,外来就业人口收入整体偏低,平均月收入953元,比户籍就业人口平均水平低了99元。从收入分组看,收入在501至1000元的外来就业人口占71.7%,比户籍人口高出21个百分点;而收入在1001至3000元外来人口占21.4%,低于户籍就业人口7.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除农林牧渔业外其余各行业的外来就业人口月均收入均低于户籍就业人口。外来就业人口劳动收入最高的行业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人均月收入达到1669元,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人均月收入为584元。而户籍就业人口劳动收入最高的行业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人均月收入为1785元,最低的行业也是农林牧渔业,人均月收入仅为452元。
八是自有住房低。由于外来人口工作生活的不稳定性,因此拥有自有住房的比例较低。调查显示,外来人口自建、自买住房的比例仅为5.3%,而户籍人口自建住房或自买各种住房的比例高达94.1%。87.9%的外来人口租赁住房或寄居在就业单位提供的宿舍或施工现场,少数人散居在旅店或市民家中。从居住房屋类型、条件看,外来人口生活住房并兼作生产经营用房的占4.2%,居住在平房的占31.1%,与其他户合住的占8.9%,分别比户籍人口高出3.5个、23个和6.7个百分点。
关注外来人口,体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也是一座城市在发展进程中无可回避的课题,更是社会能否和谐进步的关键所在。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体,每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公正与平等、信任与合作、宽容与关爱,是这个有机体和谐发展的基本规则。消除歧视,真诚容纳,使外来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推进社会的多元融合,这样才能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为此,我们必须对外来流动人口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更多的政策,做更多的工作。(撰稿人:高舟维 核稿人:杨珏)
第2个回答  2021-08-08
常州市金坛区操江北话的苏北移民都属于外来人口,这些人在金坛至少有百分之五十,在金坛操苏北话长脸。
第3个回答  2015-08-29
常州对人才吸引力较小 不如长三角其他地区 约有100万常年务工人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1-22
这个说不了的因为很多外来人都没登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