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穿透力比白光要好,但是为什么高端车还是选白光做车头大灯?

如题目一样,黄光的穿透力比白色光好,而且长时间使用的话,对眼疲劳也不是很厉害。但是为什么还是有怎么多高端汽车厂商选择白光作为车头大灯?但是就单单的为了好看而已?

因为虽然白光波长不是长,穿透力不够,但其能够清晰地照亮您身旁的任一物体。而黄光相对模糊。

人体对于各个颜色的色温感知度上以白光最易接受。黄光虽然穿透力强,但其对于周围的物体“并不是那么清晰”,有点舍近求远之意。而对于人体眼睛来讲,必竟是“肉眼”,达不到“千里眼”之功能,只要在一定安全范围内能够分辨事物,能够保持安全性距离就足够。白光,就正好填补了这个其他光源所达不到的“缺陷”。

色温是表示光线中包含颜色成分的一个计量单位,用符号K表示。

6000K左右的白光色温正好是人眼最能够接受的光线,其色谱上处于由白略微转蓝的色温,人眼易接受且不易疲劳,更回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对于3000K黄色光,只是警示更大范围内的安全性,提醒更远处的行人或车辆,光源的来源处有活动的物体或是行人,对于近处的人来说,看的并不是没那么清晰。

扩展资料:

色温

从理论上讲,色温是指绝对黑体从绝对零度(一273℃)开始加温后所呈现的颜色。黑体在受热后.逐渐由黑变红,转黄,发白,最后发出蓝色光。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黑体发出的光所含的光谱成分。

就称为这一温度下的色温,计量单位为“K”(开尔文)、如果某一光源发出的光,与某一温度下黑体发出的光所含的光谱成分相同。即称为某K色温、如100 W灯泡发出光的颜色,与绝对黑体在2527K时的颜色相同,那么这只灯泡发出的光的色温就是:2527K+ 273K=2800K。

效应

色温低的光偏黄,比如白炽灯、2800K左右,色温高的光偏蓝,比如紫光灯,9000K以上。一般认为,标准白色光色温为6500K,CRT所发出的白光约为5500K(可参照上图),所以稍微改变三基色的混合比例,即可模拟出增减色温的效果,利用色温的原理实现的摄影、摄像、显示等设备的变化的过程称为色温效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色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5

人体对于各个颜色的色温感知度上以白光最易接受。

黄光虽然穿透力强,但其对于周围的物体“并不是那么清晰”,有点舍近求远之意。而对于人体眼睛来讲,必竟是肉眼,达不到“千里眼”之功能,只要在一定安全范围内能够分辨事物,能够保持安全性距离就足够。白光,就正好填补了这个其他光源所达不到的“缺陷”。也可以理解为你说的“好看”。

扩展资料:车灯颜色的决定因素

不同技术的的车灯发光原理是不一样的,决定车灯颜色的是灯光的色温,卤素灯色温3000k左右,是黄光,led车灯色温高白光,氙气灯的色温可以达到更高。

影响色温的因素很多就不展开来讲了。

这里给出一张参考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15

其实汽车改灯后氙气灯反而能发挥更好的穿透力,因为氙气灯可以通过调整来实现各种色温值,而卤素灯一般的钨丝发光色色温3500K左右,很多卤素灯是通过在灯泡壁上镀蓝膜来提高色温,这种做法是通过亮度来提升色温的,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但是升级氙气灯一般不推荐过低的色温氙气灯,因为这样是牺牲亮度达到穿透力的表现,与灯光升级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并不可取。不同色温度的光,具有不同的照明和视觉效果,不同色温对应不同颜色的光如下图:

色温参照图

3000K黄色光,强穿透力

4300K白中带黄,原车配氙气灯

5000K光全白,老的欧规最高色温

6000K光全白,略带蓝色

6500K阳光下的白天

7000—8000K白中明显带蓝

8000K以上蓝光,穿透力极差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4

  ..


  问得好,今晚遇到几位问到些关键性的问题。。。难得。。。。       :)


  (1)先讲一下“光” :自然状态 各种颜色下的光均有不同的波长。而人眼所能够“适应”的有许多种类,而光波的不同,可以让人眼轻易的判断出 “色” 感。也就是大自然当中,为何会那么的“绚丽多彩”的原因了。。。呵呵。。


  (2)人体眼睛可感知光的颜色有红、黄、绿、橙、、蓝、紫、靛(蓝紫)等。眼睛的敏感度随波长的变化而强烈变化。


  如在很好的照明条件下,眼睛对550nm波长的光源(黄光)的敏感程度是红光或蓝光的20倍!这就充分说明了现在为何一些马路上的路灯或是汽车的雾灯均彩用黄色光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色温是度量颜色温度的标准,并不是度量灯的亮度。卤素灯的色温可以由2300K到7000K;HID灯的色温由4200K到超过8000K;灯的色温越高,它对雾和雨的穿透力越差(不亮)!


  白炽灯的发展

  物理学教授的大胆畅想发生于1802年,物理学家彼德罗夫宣布,他打算“以电取光”。在篝火、松明、动植物油以及燃气还是主要照明方式的19世纪初期,在电流还是一件新鲜事物的前提下,这一决定无异于天方夜潭。但是彼德罗夫的热情并没有被众人的冷嘲所打击,经不懈的努力发现了“电弧”,电弧的发现标志着人类由电到光的转化过程中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913年,兰米尔首次往玻壳里充入氮气,这是继灯丝由炭丝改为钨丝之后,白炽灯的又一重要革新。


  1936年,人们制成了双螺旋灯丝,使充气白炽灯的工作温度提高到2500°以上,而摄影用的白炽灯甚至达到了3000°:第一代白炽灯出现了。


  1809年正在埋头进行电化学研究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也发现了电弧。他亲手做了个很大的蓄电器,动用了2000个伏打电池,得到了更强烈更明亮的弧光。


  1879年,爱迪生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批可供使用的炭丝白炽灯。

  以下发展(略)。。。。。。。。。


  为何人类对“白”光情有独钟?虽然波长不是长,穿透力不够,但其能够“清晰地照亮您身旁的任一物体,如太阳光那么亲切。。。”。这句话也是一位物理学学形容的。


  以上这些,其实很好的说明了,人体对于各个颜色的色温感知度上以白光最易接受。黄光虽然穿透力强,但其对于周围的物体“并不是那么清晰”,有点舍近求远之意。而对于人体眼睛来讲,必竟是“肉眼”,达不到“千里眼”之功能,只要在一定安全范围内能够分辨事物,能够保持安全性距离就足够。。。。白光,就正好填补了这个其他光源所达不到的“缺陷”。。。


  又据科学数据研究表明:6000K左右的白光色温正好是人眼最能够接受的光线,其色谱上处于由白略微转蓝的色温,人眼易接受且不易疲劳,更回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对于3000K黄色光,只是警示更大范围内的安全性,提醒更远处的行人或车辆,光源的来源处有活动的物体或是行人。。。


  物尽天泽,各尽其用。。。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恰到好处的派场。。。合理利用,特别是汽车关乎于安全性最重要的工具,灯光的选用,容不得半点马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谢谢。。。。


  祝好运。。。平安出行。。。。



  (部分科学数据摘录百度百科)


 


                                                                                ---CFA386


  .


  .


  l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1-06
是因为现在流行白光,为了迎合大众,所以才出现了这个情况,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应的评测结果和法规,所以还是观望一下再说,有了明确的测评还有制度后再改也不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