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火遍中国

如题所述

《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火遍中国?
郑州京翰教育2017-02-10 18:24:48中国诗词大会阅读(20)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鸡年新春,央视强档播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如潮关注,似一股清流注入人们的心田。武亦姝等表现抢眼的选手,瞬间成为最抢眼的“网红”,被网友盛赞“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档节目缘何引发如此关注?热议的背后,我们又该有怎样的思考呢?
《中国诗词大会》日前落幕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
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
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
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
所以无论明天你将回到哪里?
身处何方?
又将展开怎样的人生?
不要忘了在这段日子里我们共同体会到的
那份感动、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
那是你们所绽放出来的光芒,
那也是中国诗词永恒的魅力!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结尾时的总结
仿佛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成了一档全民节目,话题屡登热搜榜,引发广泛热议。
关于诗词的讨论,一度成为关注焦点;关于选手的探讨,一度激起轩然大波;关于比赛的热度,一度火热高居不下。
这几天
你肯定被这个姑娘刷屏了↓

这档节目刚刚落下帷幕。00后少女武亦姝杀出了神级对手PK的重围,在首轮拿下317的高分后脱颖而出。
紧接着她又在飞花令里滴水不漏,在大学语文老师王子龙手下拿下一城。
而抢答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她反应灵敏,率先拿下五分完胜强敌彭敏,取得了最后的冠军。
她的言谈之中尽是对古诗文的喜爱。

但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认为,武亦姝的走红,反衬了古诗文教育的现状,“因为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
你和她的16岁差距怎么这么大?
看到这个有才情的妹子,也让不少网友感叹:“想想我的十六岁在干嘛啊……”

别说十六岁背上千首古诗文了,可能很多年轻人连上学时候背过的古诗文都快忘记了。不信,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看到下面这张图,你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白龙马,蹄儿朝西”
还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怎么样?一下子美多了吧。
央视评论
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为每个国人所自豪。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历代诗人留下了众多为人赞叹的诗句,今天读来亦让人赞叹。然而令人汗颜的是,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饱读诗书的人少了,在网络上吐槽争论的人多了。专注于文化内涵的人少了,重视颜值体型的人多了。即便开卷有益,带着功利目的去阅读文章的人多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步入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摆放着成功学、职场技巧、商业推销等书籍,诗词歌赋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近些年,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都曾经引发如潮关注,这都说明公众对传统文化有巨大需求。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的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这几天,网络上的一个帖子突然引发汹涌热议:“有没有一句诗让你觉得是人间绝句?”网友的跟帖汹涌澎湃。有网友表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自己觉得诗句美极了;有网友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脑补画面,简直美到哭……;还有网友表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怎么能把战争写得那么豪情扩达又不失美感……一瞬间,帖子的阅读和点赞量数百万计。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古诗文究竟有什么用?
或许还是有些人难以理解,现代生活中古诗文究竟有什么用。首先,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然后则是对个人修养及文化底蕴的培养。在学者、老前辈们看来,古诗文是非常值得现代人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解的。
诗词泰斗叶嘉莹先生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能领会古代诗歌的精髓,导致诗歌的传承十分困难。“其实里面有很深厚的文化蕴藏,着实可惜。”
余秋雨曾说:“我们现在接受的资讯,远远多于我们佩服的孔子、孟子、李白等古人”,之所以没有超过他们,是因为“每个人心底的文化垃圾多了”。
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在勉励中小学生时说,“诗歌的好处是不分年龄、职业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下去,就能提升自己。我希望年轻人不要整天做低头族,不要把读书看做老土的事情。读诗是有好处的,这种好处不是为了就业,也不是为了拿奖,就是升华自己,增添情趣。”

孩子的童年,应该有诗。据说,诗人北岛为孩子选择现代诗,叶嘉莹先生则为孩子选择古诗词,并且亲自朗诵,让孩子在感受中国古诗的意境美之外,也能领略它们的音律美。
一直推崇传统文化的学者于丹,曾呼吁年轻人逆流而上去爱中国古诗文,“就是为了写情书,也要读点古诗文吧。”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积累的瑰宝,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习古诗文不能用“是否有用”来衡量,它带给我们的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4
紧张刺激的比赛,选手与百人团的对战,最重要的我认为是中国人对诗词的追求吧
望采纳,谢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