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海船和内河船的主要分布地区

宋代的海船和内河船的主要分布地区

宋代的海船和内河船的主要分布地区:
海船主要分布于:靠近黄海、东海、南海的省份,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等。
内河船主要分布于:沿着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省份,例如:两湖、江西、安徽以及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

两者的定义:
海船:是适宜于在海洋区域航行的船。
内河船:即是在河上行驶的船,一般不再海上行驶。

两者的区别:
其区别取决于航行环境:海上风大浪高,航程距离远,而内河曲折,船舶密度比海上大。
所以,具体区别是:
1、海船可以造得大,大到数十万吨,内河船舶造不大。
2、海船遇大浪的机会多,中小型的船体采用园舭型,而内河船舶一般是平底的。
3、为减少甲板上浪,海船的干舷较高。内河风小,内河船舶的上层建筑可以造得相对高。
4、内河弯多,内河船泊的转弯半径小,操纵灵活性比海船高。但航速低。海船在大海,通讯系统和导航系统远比内河船舶好。
5、两者的锚穴位置也不同,海船往往将锚穴布置在船首两舷,而内河平底船往往将锚穴布置在其圆钝的船首处正中,只有一个锚穴,且是陷在里面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12
宋代的海船的主要分布地区
泉州与广州、交州及扬州为我国对外通商的四大港口。

内河船的主要分布地区
长江;珠江;京杭运河
第2个回答  2016-06-30
海船只要沿海线都有的,内基本是一些胡泊
第3个回答  2016-06-22
海船:对外贸易:①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②南宋对外贸易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正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著 名文化古城,远从唐宋年代起,泉州港就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挖出一艘三桅海船,船体残长24.2米、宽9.15米,船内有十三 个船仓,载重量200吨以上。据研究,它是南宋末年(1127—1277)航行于东南亚及波斯湾一带的远洋货船。南宋海船的发掘,为研究我国造船史、航海 史、外贸史及中外人民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引起国内外学者和华侨的重视。海船出土时,船材含水率高达300%以上。通过各种保护措施,并于 1978年秋专门修建了古船陈列馆,进行公开展览
进入宋代,我国的造船业又进入一个高峰阶段。宋代很多地方都设立了造船场、造船坊,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客方的造船,也有很多民间的造船场。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
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

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

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

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

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

南宋时代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
内河船主要集中在东南六路,江浙地区,湖南两路,江南两路,淮南两路,
宋朝已能生产多种类型的船只,以适应不同水域和发挥不同用途。在各类船只之中,远洋海船最能反映宋朝卓越的造船技术,宋朝海船无论在设计上和技术上,都有很大的改进,并以庞大、坚固文明于世。此外,宋朝海船率先应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是中国的航海技术,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规模庞大的造船业。
  
宋朝对船只的需求很大。北宋政府为了把大量粮食,从江南经运河运往开封,于是大量建造漕船(粮船);南宋政府则不断建造战船,守卫长江。凡在水路便利和盛产木材的地方,政府都会设置管方造船工场。官方造船数目十分可观。如在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管方造船便达三千多艘;即使在动荡的南宋早期(1128),江淮四路仍然造船二千多艘。部分管方造船业场,规模庞大,如南宋洪洲(治今江西南昌)、吉州(治今江西吉安)和赣州(治今江西赣州)三个造船场,各有兵卒二百人,每天能造船一艘。
  宋朝的私人造船业也很发达,抗金名臣李纲就认为官方造船"决不如民间私家打造之精致"。由此可见,私人造船工场也应有相当规模。
  

专业而多样化的船舶。
  
宋朝船舶已相当专业化,不同的船只,能适应不同的航道和发挥不同的功能。以载运量来看,宋朝有各种吨级的船。宋朝曾有一种运粮船,载重量达1万石(即500吨以上),在古代是难能可贵的。一般的远洋海船,载重量约2000石(约100吨)左右,并可容纳船员数百人,而大型的远洋海船,栽重量更达5000石以上。
  在水浅滩多的中国东面沿海,湖船、刀鱼船及魛鱼船等细长体小、吃水浅的尖底海船,便可大派用场。内河航运方面,则有落脚头船、大滩船、舫船、飞蓬船等。虽然已不太清楚这些船的形态,但从名称看来,可知宋朝船舶种类繁多,而且有不同的功用和特性。
  

航海技术的进步。
  
宋朝造船业最突出的是远洋船的发展。虽然唐朝的海外贸易繁盛,但当时的远洋航行却几乎被阿拉伯商船垄断。后来宋人克服了种种技术障碍,才使中国商船活跃于东亚和东南亚海域。
  宋朝海船以坚固和载重量大而驰名。它们能够远赴重洋,抵挡深海巨浪,全赖船只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改良。船底尖削如刃是宋朝海船的特点之一,尖底船的优点在于吃水深,能增强船只抵抗风浪的能力。另外,宋朝海船采用了隔舱设计★,减低船舱入水所产生的危险。宋人对海船的选材也很讲究,宋朝海船以"福船"最佳,正是选用了福建盛产优质的造船木材。
  宋朝海船的设备,亦有不少改良,最重要的是指南针的应用。指南针可以帮助航海者在天气阴暗时辨别方向,中国航海事业因而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船舵技术亦有所创新,例如在舵叶上开许多孔,减少水的阻力,西方要到20世纪才采用这种"开孔舵"。
  

技术先进的宋船。
  
宋朝的造船技术,远比当时的西方先进。图中的货船,在桅杆下使用了转轴,能调整帆的角度,以迎合风向,当时外国的海船,船桅多不能动。
  船尾使用了平衡舵,将部分舵面分布在舵柱的前方,以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操作起来更加轻便灵活。这种技术在宁初已经发明,西方要到19世纪才使用平衡舵。
  船身有成排的钉帽显露在外面,说明造船时使用了"钉接榫合"的技术,当时欧洲的船只只是用皮条、绳索捆绑而已。
  隔舱设计:用隔板将船舱分为若干个互不相通的空间,一旦船舱漏水,也只是局部受影响,不会令全船沉没。

唐宋时期的造船高峰

唐宋时期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自此进入了成熟时期。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如船尾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到了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隋朝是这一时期的开端,虽然时间不长,但造船业很发达,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龙舟。隋朝的大龙舟采用的是榫接结合铁钉钉联的方法。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联结要坚固牢靠得多。隋朝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方法。

到了唐宋时期,无论从船舶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体现出我国造船事业的高度发展。具体来说,这一时期造船业的特点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船体不断增大,结构也更加合理。船只越大,制造工艺也就越加复杂。唐朝内河船中,长20余丈,载人六七百者已屡见不鲜。有的船上居然能开圃种花种菜,仅水手就达数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以想见。宋朝为出使朝鲜建造了"神舟",它的载重量竟达1500吨以上。有的大海船载重数万石,舵长达三-五丈。唐宋时期建造的船体两侧下削,由龙骨贯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约为10∶1,船底呈V字形,也便于行驶。

二是造船数量不断增多。唐宋时期造船工场明显增加。唐朝的造船基地主要在宣(宣城)、润(镇江)、常(常州)、苏(苏州)、湖(湖州)、扬(扬州)、杭(杭州)、越(绍兴)、台(临海)、婺(金华)、江(九江)、洪(南昌)以及东方沿海的登州(烟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等地。这些造船基地设有造船工场,能造各种大小河船、海船、战舰。唐太宗曾以高丽不听勿攻新罗谕告,决意兴兵击高丽。命洪、饶(江西波阳)、江三州造船400艘以运军粮。又命张亮率兵四万,乘战舰500艘,自莱州(山东掖县)泛海取平壤。可见唐朝有极强的造船能力。到了宋朝,东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间的造船工场。每年建造的船只越来越多,仅明州(浙江宁波)、温州两地就年造各类船只600艘。吉州(江西吉安)船场还曾创下年产1300多艘的记录。

三是造船工艺越来越先进。唐朝舟船已采用了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这比欧洲早了500 年。宋代工匠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制造出船的模型,并进而能依据画出来的船图,再进行施工。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于中国三四百年。宋朝还继承并发展了南朝的车船制造工艺。车船是一种战船,船体两侧装有木叶轮,一轮叫做一车,人力踏动,船行如飞。南宋杨幺起义军使用的车船,高二三层,可载千余人,最大的有32车。在与官军作战时,杨幺起义军的车船大显了威风。古代船舶多是帆船,遇到顶风和逆水时行驶就很艰难,车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它是原始形态的轮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