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高考取消英语这一呼声?

如题所述

支持态度。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对高考改革探索之路有足够的了解,探寻高考英语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掌握相关政策的主要动因,如此才能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变化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一、信义路高考英语科目改革的内容 

(一)国家政策文件的依据

2010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列为本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之一,并明确指出要“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将“有的科目”的提法具体到英语科目,明确指出要“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

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2013)。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更详细的行动方针,要求“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4)。文件同时指出要“开展改革试点”,并明确要求“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4)。

(二)地方性政策文件对比

2014年9月19日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发布了各自的高考改革方案。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细化落实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的有关要求。2017年起,上海市将执行新的高考方案,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考试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除6月外另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

文件还特别指出,“深化外语考试改革。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引导外语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建设外语标准化考试题库和标准化考场。外语考试要为今后其他科目逐步推行标准化考试积累经验”(上海市人民政府2014)。

二、影响高考英语科目指定的核心因素

影响新一轮高考英语科目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对汉语言文化纯洁性的担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要求,以及政策转移和国际政策网络的影响。

(一)政治、经济环境及国际地位的提升

大力发展英语教育的举措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并在2001年达到顶峰。当年教育部要求全国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必修课程。这一举措背后有着现代化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动因。当时中国正处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关键时期。

之后,学习外语的热情逐渐淡化,大力推广英语教育的需求也开始减弱。以往“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学习英语”的提法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文化自信”、“文化复兴”、“中国梦”等强调中国文化本体性的新话语,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参与越来越广泛。中国崛起直接激发了国际上的汉语热潮,各国汉语学习人数不断增加。1991年,汉语水平考试(HSK)首次在中国大陆以外设置考点。

(二)对汉语言文化纯洁性的担忧

与“英语危害汉语论”相应的,是“国学热”的兴起。近年来“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就可见一斑。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制定了完整的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思想和实施细则。《纲要》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三)提高教学质量要求的动因

虽然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否能够在实施中取得预期效果还要看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如2001年教育部规定全国小学从三年级起设英语必修课。这一政策的制定,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以外,一个重要动因是决策者认为越早开始学习外语越能学得好。

(四)政策转移和国际政策网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教育政策出现教育政策领域的“国际模型”(Guthrie&Pierce1990),国际教育政策趋同的一个原因是“政策转移”,把曾经用于一时一地的政策、规章、制度等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用于另一时或另一地的政策制定中。然而,政策转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转移而来的政策似乎难以发挥其原始效果,且许多政策转移从根本上就是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换言之,真正得到转移的并非政策本身,而是政策话语。决策者把政策从外国介绍到本国,大多数时候并非期待外国政策在本国开花结果,而是利用外国政策话语来解释他们原本就计划在本国实施的政策的合法性。

总之,新一轮高考英语科目改革具有历史延续性,最重要的改革方向是实施社会化考试,以推动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新一轮高考改革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包括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整体状况和国际地位的改变、对汉语纯粹性和中国文化身份危机的担忧、对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以及政策转移和国际政策网络的影响等。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又反映了长期存在的教育教学要求,既有创新性,又有延续性,体现出决策者在外语教育、国家文化身份等问题上的立场。高考英语政策是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解其政策决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应在政策实施后加强对实施效果的评估,为今后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0

中央委员会委员许进先生这样说: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内,英语以及一些其他的外语课程,不应该与我们的语文跟数学成为同等的主课,而且建议不再将英语设为高考必考科目。这句话引起了很大的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许进就明确提出废除英语高考,他的话迎合了许多人的心声,但是,有赞同必定有反对。取消英语高考动了许多英语好的人的蛋糕,他们据理力争,列出学习英语的种种好处。英语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很绝望的存在,虽然数学也不被上大多数人喜欢,但还是最起码还能看懂,但是英语确确实实看不懂。但是我国的教育依旧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并不能很好地针对于每一个学生,作出一个特定的教育方式。所以在还没取消的时候,我们也要尽力地去帮助孩子学好英语。

有的辛辛苦苦学了几十年的英语,该记得都记得该背的都背了,等到真正工作时,却发现工作跟英语八杠子打不到一起,白白浪费扩展能力的时间。英语像魔鬼一样,紧紧缠着中国学生,无论将来要做什么工作,也不管将来的工作需不需要用到英语,都要学都要考,强迫似的制度和病态似的看重,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许多英语不行其他方面却极为优异的人才。当然,学习英语是有很多好处的:第一点,英语是语言类学科,学习英语有利于左脑思考,学生学习英语打开左脑,才更有机会更有基础的学习其他语言,也能更快上手艺术类的专业。第二点,英语是人的活字招牌。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不断扩大,外贸公司,外企员工也会越来越多,要求更会越来越高。英语对中国发展十分重要,它是衡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准之一,发展英语看重英语,中国会有更美好的未来,更宏大的展图。

第2个回答  2022-03-18

追捧英语学习的学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考试而学英语,另一种是为了追求教育质量而学英语。

前者除了课堂学习以外,一般是通过补课班学习英语,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就是要提升英语成绩,很多学生英语偏科,但是英语分分值高,不能不学也不允许偏科。

后者学习英语的追求就更高了,这类家长追求教育质量,对学英语的要求不仅仅拘泥于考试成绩,而是要求能熟练地应用英语与人沟通,希望通过学英语在生活和工作上带来优势,增长见识。

不管学英语是为了什么,当代学生都确实在学习英语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有些看不惯的家长呼吁应该取消英语学习,将时间放在其他科目上,学英语难度高且实用性弱,取消英语能减轻学生的压力。

“取消英语”呼声高涨,91岁老教授一席话让人信服取消英语的声音越来越多,其中也有人反对取消英语的,学生们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学得好的自然是不希望取消,英语成绩好能拉分,而那些英语学渣恨不得举双手赞成,不学英语就不会因为偏科而吃亏了,各方意见不一。

学生和家长对英语是又爱又恨,大家就学英语到底有没有用也是吵得不可开交,对此北大的一位91岁的顾明远教授说出了自己看法。

这位老教授认为学习英语是非常有必要的,学英语有助于科技的改进和进步,不支持取消英语学习,但同时他也认同英语确实占用了小学生太多的时间,建议因材施教去学英语,不要盲目追捧英语。

学英语并非毫无意义

人们总想找到学英语没用的证据,举出一系列的例子来证明学英语是没意义的,例如不从事需要用英语的行业就完全用不到,学了英语也不会应用等等。

首先我们要承认,我国的英语学习确实存在诟病,也一直被称为“哑巴英语”,拘泥于书本和考试之中,这跟所处的环境有关系,一线城市的教育条件和语言环境会更好。

但是学好英语的意义是很明确的,首先英语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我们不能拒绝与世界接轨,学英语的国家也不只有中国,学好英语方便我们跟这个世界不同的人交流,便于接受来自各国的文化。其次学英语对职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并非只有英语相关行业才能用到英语,很多大企业的高端职位对英语都是有要求的,英语能力是晋升的基本要求。

最后学英语有助于国家的科研发展,搞科研处处都离不开英语,不学英语可能连图解都看不懂。

写在最后

学英语并不等于“崇洋媚外”,不学英语也不影响胳膊肘向外拐,学好英语能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不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也能让国家进步,取消英语学习是不现实的。

不过确实要注意不要过度地追捧英语,不要夸大英语的分量,英语只是一个工具,学英语要讲究方法,不要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待英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3-17

高考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一直以来,英语高考的话题都牵扯着学生和家长们关注的目光,因为对于英语成绩好或者不好的同学们来说都是一个重磅消息。对此,很多家长对取消英语高考的看法一直争论不休。

家长看法不一,取消英语高考的呼声强烈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开阔视野,了解和接触国外教育理念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同时,近些年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越来愈多,汉语也在国际上逐渐拥有了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很多家长认为学习“英语对今后的工作帮助太少”,毕竟学生毕业后日常接触的大多数是事务性工作,需要发挥英语能力的余地几乎谈不上。强烈希望取消英语后,孩子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余重要科目上。

为了更针对性地学习,部分家长认为英语应该成为辅修科目,让更需要的人进行学习,而不是占用更多教育资源,尤其是在中国地位不断攀升的时期,孩子们反而应该更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

多年后,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或许汉语会成为通用语言。但说实话,在和平年代,语言传播的速度还是太慢了。

反正在当代,英语绝不是负担,而是一扇门。一扇什么样的门?——可以打破阶层固化的一扇门。如果国家在基础教育中关闭了英语学习的渠道,对大多数人,尤其是无力支付辅导班费用的穷人来说,必须和英语打交道的工作就把你拒之门外了。毕竟,在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下,在鼠目寸光的人的跟随下,如果高考取消英语,大多数人是不会再学英语的。而如果还有人要学英语,只有辅导机构可选,而那时辅导班的价格必定水涨船高,对于富人来说没问题,对穷人来说则消费不起。于是英语就在贫富之间划了一道线,建了一堵墙。这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富人愈富,穷人愈穷”。

不要以为我学理工的学文史的不需要英语,事实上欧美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依旧毋庸置疑,欧美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制度也同样值得研究。想要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使用人家编写的程序,掌握其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你不是英语专业,但是义务教育给你的英语基础会让你比零基础容易许多。事实上,零基础,也几乎等于没有准入门槛。所以很多高级职业就与很多学不起英语的穷人无缘了,自然也就会被富人把控,一定程度的阶层固化就形成了。所以说,我国的英语教育,实在不是负担,而是国家给你的免费/低成本教育。

何况以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取消了英语就真的减负了吗?情况只会是其他各科把英语的时间占领了,你只是少了一个工具,少了一项能力,而非减了负担。有人会说,确实有大批的人在工作中根本用不到英语。是的,不止英语,很多人在工作中只会接触很少的学科方向,似乎其他所学都是浪费时间。但是,国家的教育,必须要开设多门类学科,让学生在各科的尝试中,发现自己的所长和所爱,教育才能发现和培养出人才。

第二,学科间的联系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在中小学学段,英语学科似乎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这是因为你的所学还处于低级的阶段,很多东西都是学者们给你翻译好的。当你的科研或社科水平越高,你直面英语的可能性就越高。语言这个东西,是无处不在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各科都涉猎一些,提高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现在这个信息交流融合、各行业互相渗透的时代,综合素质真的十分重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3-15
对于高考取消英语,这一生,我觉得适合会情侣的,毕竟我们中国人的中文水平中文的文化要求应该是最根本的在生活中对英语的重要性不能高于中文,何况生活中大埔还是中文交流为主。英文只是在一些商务活动中大量被修,但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去为了考试学英文,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