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内用于构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的深地震测深资料

如题所述

依照研究目标,针对华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研究现状展开深入的调研,查阅了1988年以来的《地球物理学报》,1985年以来的《地震地质》,创刊(1979年)以来的《地震学报》和1983年以来的《华北地震科学》等刊物,搜集有关“华北地壳速度结构”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60余篇,并查阅与华北地壳结构有关的专著2部。

调研的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大多数是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完成的,因而所使用的野外数据采集设备、采集技术和室内数据处理方法、技术,以及资料的解释水平应该是比较相近的。相对而言,这给区内人工地震数据的融合提供了方便。此外,还考虑到人工地震资料远比天然地震资料的精度高,所以在构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时,主要选用人工地震资料。但遗憾的是我们不可能使用原始的数据,只能利用已发表的文献,尽可能搜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的P波速度资料进行研究。

选取人工地震剖面资料时,首先选择文献中介绍的人工地震P波速度结构断面图件清晰、可靠的剖面;其次,尽可能考虑所选择的剖面在区内分布较均匀,以便提高数据网格化处理的可靠性。

根据这两条原则,我们选择了14条测线的资料(嘉世旭等,1991;张成科等,1997;刘昌铨等,1997;祝治平等,1995;祝治平等,1994;刘昌铨等,1996;祝治平等,1997;张建狮等,1997;王椿镛等,1994;任青芳等,1992;祝治平等,1999)(表4.1)及上述7条重新处理、反演过的剖面资料(表4.2),利用它们构建区内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这些人工地震测线的分布正如图4.1所示,它们主要集中在东经110°~120°,北纬35°~41 °之间;显然,利用这些剖面资料构建该区地壳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资料是较充分的。然而,这块面积大约只占华北研究区的1/3,不可能覆盖全区;若讨论全区性的规律,还需要借助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的结果,但这只能提供一些宏观的信息,可靠性不如人工地震方法的探测结果。

表4.1 用于构建华北中部地区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的人工地震剖面

表4.2 重新进行数据处理的折射地震剖面

图4.1 华北地区中部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位置

我们根据人工地震资料构建的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覆盖区正位于华北地区中部,基本覆盖了华北裂谷盆地、山西断隆和鄂尔多斯东缘,既是华北最重要的构造区,又是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华北古大陆克拉通解体,岩石圈减薄深部过程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研究华北油气、矿产、地热资源深部成矿作用,以及研究地震灾害诱发机制的理想地区。因此,获得该区较可靠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对于深入研究华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