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如题所述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经历了从目标任务认识不清晰、过程不明确、方式方法模糊,到通过学**、交流后慢慢领悟、理解、实践、提高的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创业吗? 在大学里强调双创教育是通过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让一群刚刚离开父母身边、涉世不深的孩子去开公司吗?创业经营的范围、顾客群定位、团队如何确立和管理? 资金从哪里来,如何运作? 一群刚离开大学校门的学生成立公司,成功率如何保障、风险如何承受? 市场竞争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大家。
电信诈骗、传销受骗、误乘黑车等事件,让我们看到中国当代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很不成熟。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多强调校园里的知识文化学**,勤工俭学也多是为师生服务。当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以游戏和餐饮、休闲服务为主,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项目所占比例很少。还不乏一些高校将功利化教育取代了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责任教育,出现重学历轻实践、眼高手低、自私自利的大学毕业生。
创新创业课要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合作、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言放弃的执着态度,以及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理想抱负”等方面转型。有的学生有志于做科学研究,有的学生选择创业,这两类学生的培养并不冲突。
“创新教育重在培育创新思维,创业教育重在提高实践能力。要在学生心里埋下创新的种子,让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求教有门’。”华东理工大学经过多次研讨,确定了双创教育的目标,将双创教育内容分解为创新创业基本素养与意识、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创新创业专业能力与技能等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双创课程的开设,要让所有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创业不应是开网店、做小买卖,要坚持与专业背景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没有创过业的老师能给学生上创新创业课程吗?
相比其他学科,创新创业课程更偏重实践。没有创过业,如何给学生上创业课?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创业经验,也缺乏深入的企业实践体验,如果单纯由在校教师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由学校牵头,全社会共同参与。引入企业界、创投界和相关行业组织参与,更多地将教学场所放到实**实践基地、市场乃至企业现场。每门课程安排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以保证课程的延续性。校内教师必须有创新经历、创业体验,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或者受过良好的创新创业培训。校外教师则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学校一方面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创新创业导师库,另一方面,对在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搭建平台让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导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课堂里能教出创新创业人才吗?
创新创业可教吗?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双创人才?一张试卷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吗?教学效果如何考评?
在华理有这样的共识:开展双创教育必须对传统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教育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真实体验。通过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思维,激发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另一方面,在考试方式上建立学生主动学**的激励机制,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的充分结合。学生通过在网站注册公司、装潢店铺、发表原创科普文章、发布学术众筹等,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方式。学生自行组团完成的创业计划书、课堂研讨、网上项目获得的投资和来自同学的投票、来自社会的投资都可能影响最终成绩。课程、实践、孵化、创业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双创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到这一点,需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强调阅读经典、深入研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美学与科学教育并重,提高学生创意创新素质;将通识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认知与价值层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各课程及课程与实践之间,充分尊重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能力要求分散到课程或实践过程中,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手段的恰当切合。同时,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学校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产学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
创新创业可教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教学方法一定不是传统模式,应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强调思维训练,突出实践实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双创教育要成为撬动高教整体变革的突破口,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推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更多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领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