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中国礼节礼仪的演变历史

如题所述

  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
  
  化传统源远流长,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也有着悠久的历
  
  史。
  
  礼仪是在人类摆脱愚昧状态后产生的。礼仪起源于氏族公社举
  
  行的祭祀活动。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对日月星辰更替、风雨雷电变
  
  幻、灾害瘟疫流行等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鬼神、祖先是唯一能对
  
  人类生活进行干预的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以鬼神作为崇拜的偶像,奉
  
  神灵为无上的命令。那时的礼仪也都是与祭鬼神、祭祀祖先相联系
  
  的,其主要形式是用礼器举行祭祀仪式,以表示氏族成员对神灵和祖
  
  先的敬献和祀求。因此有“礼立于敬而源于祭”之说。原始社会的其
  a
  他生活礼仪与原始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原始人类用拍手、击掌、
  
  拥抱等来表达感情,用手舞足蹈庆贺狩猎的胜利,这就是最初的礼
  
  节。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当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些
  
  成功之后,勃发起了毫无节制地获取自然界恩赐的雄心,并企图为所
  
  欲为地侵夺他人,因此就需要有一种能够节制人的行为的规范,于是
  
  逐步产生了礼仪。
  
  进入奴隶制社会,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
  
  提高,社会文明也进一步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
  
  深入和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礼仪仅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的形式已经
  
  不能起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中节制人的行为的作用,于是礼仪
  
  便从单纯事神的领域跨入事人的领域,开始了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全
  
  面干预。在这一阶段,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
  
  地位,修订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和制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礼仪概
  
  念,确定了崇古重礼的文化传统。
  
  夏以前的礼仪多无从可考,而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典籍中则有
  
  很多记载,同时有大量的出土文物为证。三代所处的奴隶社会,整个
  
  礼仪的思想基础都建立在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上。商代的礼主要
  
  是祭祀祖先和鬼神,礼制则始于殷而成于周,周人把“礼”与“德”结合
  
  起来,成了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的人际交往准则。此后,礼仪
  
  逐步扩展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各种礼制。“五礼”的范围
  
  已基本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规范着整个社
  
  会生活,制约着人的行为,并逐步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精神内
  
  容。周朝关于礼的典籍甚多,内容非常详细完备,以致后代很少有人
  
  再撰修礼制典籍。枟礼仪枠、枟周礼枠、枟礼记枠是为后世称道的“三礼”。
  
  “三礼”的内容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其中的枟礼仪枠分为冠、
  
  婚、丧、祭、射、乡、朝、聘八礼,多为礼俗;枟周礼枠为六官、地官、春官、
  
  夏官、秋官、冬官之职掌,实则经纬万端,包举万事万物,是一部治国
  
  安邦之汇典;枟礼记枠的主要内容是阐述礼仪的作用和意义。这三部
  
  传世“礼经”,对后代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行为、培育人格都
  
  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周礼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具有
  
  了相当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充分反映了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
  
  神。后来经过儒家从伦理道德上加以阐释,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传承
  
  沿袭,深刻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心态、仪表和交际行为。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中华礼仪,向来由
  
  两部分组成:一为礼制,二为礼俗。礼制是国家的礼仪制度;礼俗是
  
  民间习惯形成的礼仪习俗。从人类学角度考察,礼俗是先于礼制的。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礼仪完全处于一种自在状态,只是为本部落或
  
  本地区民族的生产有序而建立的行为规则,而且是约定俗成的,没有
  
  人为的强制性。礼俗具有自发性、自在性和随习性的特点,所以它可
  
  以自在自为地传承发展,以至形成了后来丰富多彩的格局,创造了灿
  
  烂的中华文化。礼制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
  
  产生,也是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的
  
  发展使氏族部落逐渐融合统一,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之后,统治者要求
  
  国民的行为规范和统一,于是便产生了朝章法典、礼仪制度。最初的
  
  礼制是承袭先进部落的礼俗制定的,然后以此去规范万民百姓。在
  
  礼制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了民间的优良礼俗,同时又淘汰一些
  
  过时无用的礼制,礼制就是在历史的传承与对民俗的借鉴中不断改
  
  造发展起来的。礼制把原来礼俗的规格提高了,使其庄严神圣,规范
  
  统一,而且被更广泛地使用。礼制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和
  
  兴旺发达,而礼俗则使社会处在井然有序又充满着温馨和美好的人
  
  生情趣中,二者互补互用,共同保证了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进
  
  行。
  
  礼仪的演变有其内部的思想哲学根源。历来统治者都把礼仪作
  
  为确立伦理道德观念,调整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在礼仪方
  
  面,儒家文化是正宗,是主流,儒家的礼教影响着我国几千年的变化,
  
  成为中国文化之精魂。儒家学者宣传“礼教”,提倡以修身、真诚为
  
  本,认为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对人诚实无妄才是礼的最高境界。在人
  
  际关系中,要以“中”为用,“中庸”的表现形式就是礼。为了求得社会
  
  的和谐、统一,儒家将各种人的关系划分为五类,君臣、父子、兄弟、夫
  
  妇、朋友,谓之“五伦”。各类人际关系中都规定相应的道德规范,这
  
  就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信诚。这些道德
  
  原则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就是各种各样的礼仪。此外,道家崇尚自
  
  然无为,主张废除礼仪道德;法家主张以法代礼,实行强权政治;墨家
  
  以义代礼,主张平等、博爱、利他。这些学派都分别影响着后代礼仪
  
  的发展,形成了灿烂多姿的中国文化。
  
  礼仪的变化还与法律的发展有关。礼仪和法律都是社会公认的
  
  行为规范,但二者维护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是依靠国家的权力来
  
  维护的,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而礼的维系力量主要来源于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道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法律不断被具体
  
  和完善,法律与礼仪相互融通。一方面,许多礼仪规范变成了法律,
  
  如保护环境、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另一方面,一些原先作为法
  
  律的内容,也被划为礼仪的领域,如服饰、称呼等礼节。
  
  礼仪在中国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既包括一套以仁、义、礼、智、信
  
  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也包括一系列以礼节仪式为内容的风俗习惯。
  
  这些礼节仪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与标志,从而使人和
  
  动物、文明和愚昧区别开来。应当看到,礼仪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中,一方面起着调节、整合、润滑各种社会关系的作用,作为一种无形
  
  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循规蹈矩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国
  
  泰民安的目的;另一方面,礼仪中的繁文缛节又逐渐成为妨碍人的个
  
  性自由发展、阻挠人们自由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枷锁,逐渐被时代
  
  所抛弃。每一个时代的仪式和礼节都会有所变化,礼仪的演变随着
  
  时代的发展而加快,但其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即相互尊重和信任、信
  
  赖和友谊,从来都是一致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10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节之多之全可谓是冠绝天下,举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礼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等等。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礼不可废,礼是一种美德,少了礼节,便是道德败坏。前几天,邻居的一位阿姨来串门,闲谈中,她说起自己女儿忤逆不孝。我当时吓了一跳,她的女儿我是见过的,那时她还没有出嫁,是一个漂亮活泼的女孩,待人温柔有礼。她是她母亲最小的孩子且是唯一的女儿,与母亲自然很亲热贴心。这样的一个女孩,我倒是想象不出怎么会对母亲不孝。于是我问她女儿如何不孝,她说女儿除夕没有上门给她拜年送红包,只是大年初一打了一个电话,让她心里很不舒服。我恍然大悟,原来她老家的风俗是,嫁出的女儿理应赶在年内回门拜年。我问她,你女儿知道这些俗礼吗,她想了想才说,她就算不懂也该问我呀。我哑然。

礼节者,顾名思义,谓有礼有节。有礼即讲礼貌,待人要有恭敬的态度;有节是守规矩,行事要有节度,不可过之,亦不可不及。
既要讲礼貌,就应该有个样子,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反正这个“貌”是必须要有的。只要表面毕恭毕敬,哪管你满肚子的恶毒心肠。王熙凤对老祖宗小兄弟,姑娘妯娌等可是一个个礼数周到,友善亲热,尽管泼辣,礼却不失。且不说她如何暗施毒计害尤二姐,能在表面上做出一副亲热友爱的样子来,这份功力已不可小觑。
小时候看电视,看到皇帝杖责臣子,臣子却还叩头谢恩,那时候觉得很奇怪,如今懂了。皇恩浩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皇上要把你下狱处死,你还是要谢主龙恩,何况只是打上几板子。谢就谢吧,谢一谢恩也是应该的,毕竟只是杖击不是上菜市口;上菜市口也要庆幸只是砍头不是凌迟,也算是极大的恩典了。最重要的是不要废了礼数规矩。在心里,你尽可骂遍皇帝的祖宗十八代。
中国崇尚中庸之道,礼还有个节度,规矩一套一套的,做什么事该用什么样的规矩,那是绝对出不得差错的。祭祀该杀几头牛几只羊,送礼该送几匹布几匹绢,这些都是有学问的,万万马虎不得。

中国的礼节传统源远流长,且与政治密不可分。从周公制礼乐起始,礼节就已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而成为一种不可逾越的行为规范,只有合乎“礼”的才是合理的,否则便是大逆不道。到了孔夫子,更是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个“礼”,其实便是维护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规范。有礼,臣子百姓便不敢犯上,天子可稳坐宝位,至于礼崩乐坏,往往起自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这是无可奈何,谁叫自己订的规矩自己带头破坏,可也怨不得谁了。天子犯法,尚与庶民同罪,何况这种事关礼制的大问题呢。
礼节可以表示出尊卑关系,并被当作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据说光绪年间,外国人送给慈禧一辆汽车,慈禧只坐了一回,就再也不肯坐了,因为她觉得让一个车夫坐在她前面是对她不敬,坏了礼数。这只是一个笑谈,从中却可照出部分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的礼节观念根深蒂固,礼节甚至比身家性命都还重要。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的祈老太爷,不是在对待侵入者时还讲究礼数周全吗?礼节,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身可死,礼却不可废,这种精神,也足以标榜功德了。

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礼节,虽然他们也有一套繁缛的礼仪,但却只用在宫廷和外交场合。中国人则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把礼节运用得炉火纯青。比如说两个人同进一个门,一个伸手说:“请。”另一个忙退后伸手说:“岂敢,还是您先请。”如此双方推让几番,最后二人携手同进。
中国有 一句老话:礼多人不怪。要说中国的礼节,可也到了繁琐僵硬的地步了。莫说经典中保存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除了统一的规范外,礼节还因时、因地、因人而表现形式有差异。但有一点对所有重视礼节的人来说都毫无例外,那就是要显示出自己的确是懂礼节的
第2个回答  2014-04-10

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