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得很深,而最后也恨得更深?

如题所述

我们经常讲“爱恨情仇”,或者“爱之深、恨之切”这样的话,似乎爱与恨之间是一对无法分割的冤家。有爱必有恨,恨由爱起,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你从来没有爱过一个人,你也不可能无端的去恨他。之所以会产生恨,是因为你曾经爱过他。 那么爱怎么就会变成恨呢?那是因为当你去爱一个人的时候,无形中会附加一个条件,那就是你也一定要爱我,用爱我作为我爱你的回报,虽然很多人都没有说明白,但是潜意识之中有这样的想法。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当得不到对方爱的回报的时候,人往往就会失去平衡,甚至失去理智,变得恼羞成怒,采取报复、打击、折磨对方的做法,也就是说由爱生恨了,而且这种恨是有理有据、振振有词的:“因为我对你付出了那么多,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可是你竟然无动于衷,所以我生气了,愤怒了,我现在恨你也是理所应当的。”或者有的人付出了爱,也得到了回报,但是时间长了,对方却变心了,不再爱自己了,或者移情别恋了,那么这样也会导致反目成仇,由爱生恨。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爱恨情仇的故事总也演不完,几乎所有的悲喜剧都离不开这几个字。 那么是不是爱不成就必须要变成恨呢?我们先来想想我们爱一个人的初衷:爱是有很多种感情的,爱不光指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朋友之间的爱等等。只是爱情之中有更多的激情;亲情之中有更多的关怀,友情之中有更多的义气,但爱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对方好,想为对方付出、奉献,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也是能给对方带来好处的事情,使对方感到愉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爱一个人更多的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不是被强迫的行为,既然是你自愿的,你就不能强迫别人非得要怎样怎样,做到使你满意。那么如果别人没有同样的爱你,只能说明他还没有被你感动,你为他所做的还没有达到能让他也同样爱你的程度。这样的结果应该说也是正常的,可以预见的,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要预料到这种结果。如果你真正爱他,真正为他好,你就应该继续无怨无悔地这样去做,直到感动他的那一天。 当然这样的一天也有可能永远不会来到,因为他有可能永远都不爱你。如果是这样那怎么办呢?你这时后悔自己付出这么多,太吃亏了?那就意味着你当初的付出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你觉得你报复别人是理所当然的,但别人也觉得委屈啊,因为人家也并没有要你这样做啊,很多时候都是你自己一厢情愿的要去做的。当然,如果对方也默认了或者接受了你的这种好,他自然也会有一些回报的表示。如果他接受但不回报,那当然说明他有可能是一个贪图虚荣或者自私自利的人,如果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当然是不值得你爱的,一个不值得你爱的人还值得你这样耿耿于怀吗?还不如尽早的离开他,尽早的结束这场错误。 所以有哲人说“爱是一种能力”,真正的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也就是说不求回报,只求付出,能做到这样就说明你具备了爱的能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这样,但现在有些家长太急功近利,为孩子付出必须要孩子以高分作为回报,要求孩子学习好这理所当然,但若孩子已经尽力了却还是达不到你的要求,这时候就是考验你是否具备爱的能力的时候了——即使他不成功也要一如既往的爱他。同样,爱一个人也是一样,如果得不到他的回报,如果你还爱他你当然可以继续对他好,如果不爱了,就收回你的爱,不必非要以恨来补偿过去的爱。恨不能使你得到平衡,反而会使你更加得不平衡。因为爱和恨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你已经因为爱而消耗了很多能量,就不应该再去用恨消耗自己,那样你真的会不堪重负的,你要为自己节省能量,以寻找下一个爱的对象。 爱的实质是一种同情心,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是容易具备爱的能力的。具有爱的能力的人有着成熟的人格,如果你爱一个人而且离不开他,只能说明你依赖他,仅仅停留在依赖层面的爱是不成熟的爱,成熟的爱不是共生关系,而是共栖关系,是大家在一起很好,但谁离开谁都是可以生存的。 如果你的爱还不成熟,你就很容易由爱生恨,如果你成熟了,你的爱也成熟了,你就会明白爱与不爱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必强求,也不必苛求。你有爱的权利,别人也有不爱的权利,一切顺其自然,万事随缘。爱了当然好,不爱也没必要生气,变心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恨别人伤的是自己,想想何必呢?别人已经不爱自己了,自己再不爱自己是不是太亏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9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人是有感情的。爱之深恨之切,就是这道理。
第2个回答  2014-04-28
因为爱的很深所以恨不下去……那份恨意还是爱……很深很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4-28
有爱才有恨,因为爱过、伤过,所以恨起来就。。。。
第4个回答  2014-04-29
那不是恨,是关注,放不开的心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