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简单描述人的外貌

如题所述

如何进行人物外貌描写
我们写文章都离不开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出人物的血肉与灵魂,千方百计地让笔下的人物站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可是我们从学生的习作和考场作文却看到众多的人物是草纸人、木偶人,我们在描写人物时要四忌。  一忌:刻板式的勾画脸谱。  例1:我认真地打量着新同学,高高的个子,不胖也不瘦,剪着小平头;往下看,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鼻直口阔,脸色略微有些发黑;上身穿一件白色运动衫,下身一条灰色西裤,脚穿一双网球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一网兜,网兜里有一只新足球。仔细阅读这一片段,我们会发现作者描写的人物显得呆板,缺少灵性。  首先描写人物时不要像画脸谱式的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其最显着的特征,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刻画的杨二嫂形象就仅抓住“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等特征,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尖酸刻薄的生动形象。其次描写人物不要刻板式的静态临摹。例如我们在“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的后面加上“眼睛一眨一眨的,眼神中透出聪颖,还带有些调皮的表情”等描写句,人物就鲜活多了;如在“网兜里有一只新足球”后增加主观猜测“一看就知道是个球场虎将”等句,还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果想让人物鲜活些,我们不妨再增加一些动态描述:“他似乎已经感觉到我们在看他,就很不自然地冲着我们笑笑,又低头看看兜里的足球,右脚轻轻地踢踢足球。”  二忌:蜻蜓式的轻轻点水  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展示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要走进人物的内心,揣摩人物的最深层的丝丝脉络。写清人物在想些什么,又是怎样想的,千方百计把心里动态活动的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否则,人物的形象就会苍白无力。请看下例:  例2、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曹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曹老师”,曹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  如何让上段中的人物“活”起来呢?首先要写出“我”走进办公室的心情:“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其次表现出“我”见到曹老师时的具体感受:“老师的目光里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于是一阵恐惧袭上心头,只觉得手心出汗,似乎连心跳的声音也能听到”;再次突出“我”喊曹老师时的声音与往常有什么变化:“我只好勉强地笑一笑,喊了一声”曹老师“,连声音都带有几分颤抖”;最后写出老师应答的表情和态度,可以这样描述:“曹老师皱了皱眉,鼻孔里嗯了一声”。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更具体、更真实,我们读了这段文字,眼前仿佛就有一位即将挨批评的十分紧张的中学生形象。  三忌:拉洋片式的机械运动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们熟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传神的动作描写比比皆是,有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作,有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有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炫耀和“摸“出四文钱的尴尬。作家莱辛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果机械地临摹人物的动作,那人就会成为“僵尸”。看下例:  例3、我不情愿地站起来,拿着数学书走到黑板前做题。我还把粉笔都弄断了几次。本来很简单的数学题,却用了十分多钟。  上段只客观机械地写人物“做了些什么”,动作之间缺少连贯性,如同“拉洋片”,又像“连环画”,如何将每一幅幅画连缀起来呢?我们可以增加具体的动作描写,把“怎样做的”的过程写清楚,变成精彩的流动的“录像片”。如既然我是“不情愿地站起来”,就应该是“拿着书慢腾腾地走上讲台,先在粉笔盒里选了一支又一支的粉笔,又写了擦,擦了又写,折腾了老半天”。  四忌:录音式的单一对话  描写人物的语言不是录音,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达到这境界就要注意人物语言的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必须反映人物的特征。  例4、姐的对象一走,全家人就议论开了。“不行!长得不行!”妹妹说。我问妈妈:“您看呢?”妈妈说:“我没看清楚。”“我看他是二等残废。”小弟说。“胡说!我看了,没毛病!”妈妈说。妹妹说:“小弟说的二等残废就是个子不到一米八!”“对了!在咱们家里没一米八就是二等残疾。”小弟说。“老爸就是二等残疾,只有一米七”我说。  这段文字仅“录”下了人物说了些什么话,但没有写出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和说话者说话时的神态、表情、动作。如能注意到这些,就能增强现场感和立体感,读来会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为了表现妹妹的武断,可以让妹妹“毫不犹豫地说”;“我”似乎对妹妹的观点不赞成,是个稳重谨慎的人,可以增加这样的插入语“我瞪了她一眼,转身问妈妈”;为了突出小弟的自傲和狂妄,不妨让小弟“骄傲地晃动着他一米八的身板”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4
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描写人,首先要写清楚这个人的外貌特征,即对这个人的长相、穿着、身高、体型等直观可见的外貌进行描写,这就是外貌描写,也叫作肖像描写。我们能够清晰地把人物的长相特点、穿衣打扮、高矮胖瘦描写出来,就可以给读者一个直观的第一印象,是人物像画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如此,外貌描写有时候还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喜好、职业、身份、性格等。所以我们在写人外貌时一定要注意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外貌特征来写,使人物形象脱颖而出。

抓住人物的动作行为。细节反映大问题,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都能透露出他或她当时的心情、想法、甚至是思想品行等,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观察人物的星斗、动作、哪怕是一个步伐、一个转身有时候都可能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只有赋予人物动作,我们才能使文字变活。所以只有抓住关键动作,并且做到用词准确,才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等。

抓住人物的语言。关是有了动作还不够,倘若我们不想让笔下的主人公当哑巴,就得对其进行语言描写,即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描写人物语言,既可以是人物间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所谓 闻其言,见其人 ,巧妙地利用语言描写,常常能够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人物的神态。神态与外貌不同,它是指人物的表情,即人的喜怒哀乐的神情。抓住人物特定时候的神情进行细致刻画,能够很好地凸显人物当时的心情和思想品行。比如愁眉紧缩,自然是心中有烦恼,而眉开眼笑,那肯定是心情很好。

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指一个人内心想法。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总是步步留心,对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这反映出了她内心不安、心思细腻的性格。所以,我们在写人时也可以适当地利用心理描写来凸显人物性格特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