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歌的顺口溜是什么?

如题所述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逢壬日开始。

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白话释义:

一九二九不出手,说明数九天开始,天气开始寒冷,手不愿意伸出来。
三九四九冰上走,即数九寒天,河水都冻成冰了。

五九六九隔河看杨柳,冰凌消融,河边柳树发芽,春天已经来临;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春天真正来了,万物复苏,温度上升;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农事活动开始。

扩展资料:

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人们凭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形象记录和概括,编成谣谚,流传于中国民间口头,称作“九九歌”。因为中国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各地气候冷暖变化不一样,所以各地的“九九歌”的内容也不一样。

如北方的“九九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新河县)“春打六九头,卖了皮袄买个牛。”

(枣强县)“五九半,凌消散。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

(《荆楚岁时记》)湖南的“九九歌”说:“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晋县)“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地在坝下的蔚县则说:“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只打开门缝)叫狗(召唤家里的狗);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这些“九九歌”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的经验总结,具有相当大的科学性,至今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7

流传最广泛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地区的“数九歌”:“冬至进一九,两手插袖口;二九一十八,冻得下巴塌;三九二十七,见火甜如蜜;四九三十六,人人焐被窝;五九四十五,起劲打锣鼓;六九五十四,河边抽柳丝;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袒;八九七十二,天上飞大雁;九九八十一,耕牛没得歇。”

西南地区的“数九歌”:“一九二九怀中揣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脱了衣衫走,九九八十一,农民田中立。”

北方地区的“数九歌”:“未从数九先数九,一九二九冰上可行走;三九四九掩门叫黄狗;五九六九开门缩颈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我国民间一般将冬至叫作“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隔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为了更形象地记录数九变化,人们还发明了用图、表、字句逐天记录九九的进程的做法。

如有的画一枝素梅,画梅红遍,而九九毕,称之“九九消寒画”;有的画表一幅,九行八十一格,日涂一圈于一格,上阴下晴,左风右雨,格满则寒消,称为“九九消寒表”;

也有描写九个中空影格字的,每格每字各为九笔,如“亭前柳珍重待春风。”从头九的第一天开始填写第一字第一笔,以后每在写一笔,九天填完一个字为一“九”,九字八十一天填完则九尽,称为“九九消寒句”;

还有人创造九体对联,每联九个字,每字皆九划,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把这些字描成空格,每天大、上联各填一笔,全联填完,春暖花开,称为“九九迎春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8

提起“数九”,人们想到的几乎全是冬至之始的“数九”,民间所流传的“数九歌”也大多是冬至数九歌;实际上夏至也“数九”,也有数九歌。据说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曾编写过夏至的数九歌。

数九歌多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口头创作。对普通劳动者来说,“夏日炎炎似火烧”的季节是不好过的,然而三九严寒的天气尤其难熬,干活伸不出手,站不住脚,可食之物亦少;街头流浪乞讨的人就更苦了,无以为家,不能露宿,没处躲没处蹲,故而有地方数九歌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之语。严寒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因此人们数着指头急切地盼望着冬去春来,这就使得冬至数九歌受到普遍重视,广为流传,而对夏至数九及其数九歌关注者甚少。

冬至之时本是白昼渐长、黑夜渐短的阳生之日,然而寒退暖来需要有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虽然随着日照渐多天空热量发射增加,但是一时还难以抵挡地面严寒至极储量的释放,北风呼啸,冰封雪盖,气温越来越低;到了“四九”之后,冬在与春的交战中才显出败相来,而且是节节败退,直至耕牛下地,小草拱芽,春满人间。

在广阔的中国地域里,“数九歌”于东西南北各方有所不同,甚至在一个地区也略有差异。我少年时在家乡滕县(今滕州)听到的冬至数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黄牛把地试;九九八十一,家里送饭地里吃。九九再九九,麦子入了口。”除此之外,还有农谚“三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连毛鸭”,“五九下暖升”,“九尽杨花开”之类。

上面这首冬至数九歌“六九”前的几句,在许多地域都有流传,只是有的句子在理解上有些不同。如首句“一九、二九不出手”,家乡的说法是“一九”“二九”还不是最寒冷的天气,俗语“冷在三九,热在大暑”,“一九”“二九”还能够伸出手来做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26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种语言现象,老百姓一般唤作"顺口溜"。顺口溜源于生活,最常见的是卖货小贩使用,物品卖的好坏和顺口溜编的好不好有很大的关系。顺口溜使用得当甚至可以达到货卖清场的目的。

当代中国"新民谣"所以如此"发达",除了深刻的社会原因之外,其载体--语言--形式的特点也是"功"不可没的。

从上述所举的众多例证来看,新民谣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

正因为如此,新民谣传播起来快速、广泛。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新民谣从语音、语法到修辞都表现出一套完善的系统特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23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