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日本强占厦门时的罪行有哪些要全!谢谢!求大神帮助

如题所述

在“七·七”卢沟桥事变68周年之际,我市文史专家洪卜仁发现的日军据厦期间所编《新厦门指南》等物证,记录了位于厦门港口的浯屿岛(今属龙海市港尾镇)在日伪军统治期间的情况。 为了寻找人证,记者来到这座距离鹭岛仅6海里、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的小岛,倾听幸存者讲述60多年前的屈辱与苦难、国恨与家仇。 《新厦门指南》中的浯屿方位图 老渔民余福讲述当年的悲惨经历 曾为妓院的老屋见证了日寇的罪行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江声报》 一九四0年八月八日《仰光日报》 汉奸引狼入室 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浯屿岛便经常遭到日机的疯狂扫射。1938年10月,在汉奸莫清华引领下,日寇强占了浯屿岛。 今日的浯屿岛已是龙海首富村,岛上崭新的楼房别墅鳞次栉比,老屋已所剩无几。其中有一座老屋,外表虽已老旧,仍依稀能见当年的华丽。这就是日伪军统治时期,浯屿“行政署长”、“警备司令”莫清华的老宅。 日寇侵占厦门后,将厦门、金门、浯屿三岛合并成“厦门特别市”,在浯屿设立“行政公署”。在《新厦门指南》中的《浯屿》部分,称莫清华“现年二十九岁。乃浯屿望族。自幼聪慧过人。曾肄业于石码中学。为区训军官养成所优秀生。”浯屿岛79岁的渔民余福这样表述。“莫清华认日本人为‘干爹’,日本人让他当司令,他招了一群走狗,统治了浯屿。” 日军利用汉奸莫家三兄弟及蔡两和等组织“浯屿自治会”,后改为“浯屿行政公署”,以莫清华为“行政公署”署长兼“警备司令”,并兼第一大队队长,第二、三大队队长由其弟莫清苞、莫狗熊担任,三个大队计300多人,日本人片山岩男则任“浯屿行政公署”副署长兼警备区副司令,进行控制。 渔民家破人亡 余福曾亲眼目睹日军的暴行:“日本人登陆时,父亲带着我躲到后江的沙滩上。当时一块大石头后面躲藏了一群人,狗也藏在那里,后来狗忍不住跑了出来,日本人就跟踪找到了躲藏的人,把他们绑到海边的沙滩上集体枪杀了。日本人还用汽油烧毁了40多艘渔船和10间房屋。” 当时,常有日本战船、飞机在水面、天空轰炸,海面上布满水雷,渔民无法讨海,只能靠船运赚些小钱。日本人用钢丝索绑着水雷,成串布在海水中,退潮时才看得见。有一条厦门渔船下网时打捞了一个水雷,渔民不明白那是什么东西,就将它捞到甲板上,结果水雷爆炸,全船人都死了。 无法出海捕鱼,渔民失去了生活来源,只能吃野菜,不少人被迫上吊或逃亡。渔民林振福一家因无米下炊,子死妻亡,自己只好上吊自尽。浯屿本是贫困地区,莫清华却极尽能事搜刮。渔民偶然捕得一些鱼虾,每百元必须缴纳20元鱼捐。 更令人发指的是,岛上的居民一旦生病,就被莫清华赶到荒无人烟的浯安岛上,不许亲人照顾,任凭风吹浪打,过着无医无药的悲惨生活,直到死亡。 华侨惨遭敲诈 因为浯屿介于厦门与大陆之间,日伪军便将浯屿设为华侨归国的“中转站”。在《新厦门指南》中,日本人无耻地称,这是为了使浯屿成为华侨之“理想的安乐乡。” 余福还记得,当时海外华侨要回到泉州、漳州家乡,必须在厦门登记后转运到浯屿,再由浯屿“行政公署”派船“护送”回到家乡。华侨要出国也要先经过浯屿,由设在岛上的“侨务科”发放出国证。日伪军在浯屿岛上的天妃宫内设立“华侨招待所”,内有专人驻点,还在浯屿的海滨设立“华侨联欢社”。《新厦门指南》称“内有现代消遣品及南北乐。笙歌箫管。锣鼓喧天。月明如镜。青山如画。”事实上,在国难当头之际,华侨大都归心似箭,哪有心思享受?而莫清华等汉奸就借助华侨逗留浯屿及“护送”他们回乡之名义,进行敲诈勒索。 1940年8月8日的《仰光日报》记载了日伪军对华侨“以保护为名,行讹诈之实”的伎俩:“浯屿自治会”配备60多名伪兵在妈祖庙检查过往船只,这些伪兵大都由莆田、海沧、山东等地的盗匪充任,配有10把驳壳枪和40多把步枪。不论进出口船只,每艘必须缴费15元至20元。并规定凡出入口岸的华侨或内地要出境的劳工,都要先到浯屿接受严格检查,然后指定船只装载赴厦,向伪华南招待所报到。招待费每名40元。遇到富有的华侨,他们就多方设计陷害。当时的厦门海域常发现随波漂流的浮尸,都是被无辜劫杀的侨胞。 私货荼毒村民 浯屿居民多数以捕鱼为生,日常所需的大米、蔬菜等农产品原本来自大陆的斗美、海澄一带。成为沦陷区后,据厦日军与驻守漳州的国民党75师隔海对峙,相互封锁,造成双方物资紧张。 不久,便因为两边及当时作为中立国的英、美商人各有需要,催生了一批走私客。先是据厦日军为解决粮食和肉、禽、菜等副食品的严重困难,派人潜入漳州沿海,勾结流氓地痞,买通海防关卡,于夜间走私“禁止资敌”的大米和猪、禽等到厦门。走私地点从厦门对岸的嵩屿、海沧,浯屿对岸的斗美延伸到浒茂、佛昙一带。 余福告诉记者:当时,日军在浯屿虎头山上架设探照灯,夜间照射通漳州石码的港道,发现有走私船,即派出小艇接应,带到厦门收购。走私船回航时,运回鸦片、西药、纺织品等。斗美、佛昙一带的走私大都由浯屿中转。日本人发给莫清华鸦片充当军费,莫清华与兄弟莫清苞、莫狗熊及蔡两和等成立“南华贸易公司”,以鸦片向海澄、漳浦一带沿海走私者交换粮米、鸡鸭、生猪等生活必需品。他们将好米及一部分鸡鸭运往厦门供应日军,卖给浯屿村民的都是掺沙又掺水的劣米。“南华贸易公司”还发行钞票“通行券”,强迫浯屿居民使用。 日伪寻欢作乐 浯屿渔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时,莫清华等人却在岛上开设“仁爱堂”、“莲珠堂”等妓院和15间鸦片馆及赌场。《新厦门指南》称“妓院公许者以爱卿堂为翘楚,屿香次之。妓女盛时,约40余名。”岛上的老渔民至今仍记得,当时有厦门女孩因生活所逼,流落到浯屿岛沦为青楼女子。日本人和莫清华等汉奸在岛上寻欢作乐,岛上设有多处游艺场所,有竹城、撞球、射击、游泳、剑术等娱乐项目。 日本人还在岛上组织“八仙会”、“夜行队”、“十三猛”等封建流氓集团,“大王公盟”、“圣母盟”、“大师公盟”、“三保公盟”、“王爷公盟”、“帝君公盟”等迷信组织,岛上民众深受苦难,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余福回忆道:为了对少年儿童实施奴化教育,当时日伪军在岛上的蔡氏宗祠设“公立高初等小学校”,有上百名学生,校长和男女教员共7人,免收学费还发放书籍,用日语上课,有的学生读到二年级时就能用简单的日语对话。日伪军还在天妃宫的前进设阅报所,内备有报纸图书刊物。上面刊载的都是对日本人有利的内容。 1943年,日寇临近崩溃,莫清华自知大势已去,想找出路。1944年,中美合作所第六特种技术训练班(即“华安班”)副主任陈达元曾派人与莫清华洽谈,促其反正。莫于八月率队,由白坑、斗美等处登陆反正,开往漳州接受改编。 莫清华反正后,浯屿居民深恐日寇会来报复,纷纷乘坐帆船逃到港尾避风头。但手中所持的伪币“通行券”成了废纸,很多人只得变卖衣物维持一日三餐。 浯屿简介 1、浯屿自古就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军事要地。据清道光版《厦门志》载:“浯屿据海疆扼要,北连二浙,南接百粤,东望澎湖台湾,外通九夷八蛮,风潮之所出入,商舶之所往来,非重兵镇之不可”。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为防备倭寇,派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一带设置五大水寨,浯屿为其中之一。以后历朝均派重兵把守,在岛上设有炮台、烟墩台、暸望台等海防军事设施。明末清初,郑成功雄踞厦门期间,浯屿、厦门、金门三岛成三足鼎立之势,同属郑氏重要基地。 2、位于岛西部的天妃宫,原名和安宫,俗称妈祖庙,是浯屿的重要古迹。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夏重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道光五年、十年(1825年、1830年)和民国三十二年多次修葺,1981年、1985年又有维修。宫坐东朝西,面积376.28平方米,面阔3间,有4殿。一殿有历代重修碑4方,其中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守岛抗倭将领沈有容《重建天妃宫记》和道光五年(1825年)陈化成《重修浯屿宫碑记》。二殿奉天妃,挂有清圣祖御赐匾额,其上记有施琅平讨台湾、澎湖时妈祖天妃“涌泉济师”、“助战温袍”的故事,殿前天井两侧壁上饰青龙、白虎。三殿祀手执玉笏天妃,称“镇殿妈”。四殿供三宝佛(郑和)。宫外两侧各距10米处,有郑成功驻岛时建的水井两口,称“龙虎井”。 3、浯屿四面临海,东绵澎湖列岛直至台湾海峡,西距大陆(斗美)2海里,西南接漳浦、东山,北距厦门6海里,东北离大担3海里,离金门约8里半,距二担仅4500米。区内原本盛产鱿鱼、鲳鱼、带鱼、黄花鱼、大鳗鱼等,是闽南鱼场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因近海渔业资源濒临灭绝,浯屿渔民大力发展外海捕捞,曾获得省“渔业十强村”称号。目前全村拥有渔船450多艘,其中钢质船290艘,全部配备卫星导航仪等现代化设备,年捕捞量5万多吨。全村拥有制冰厂、造船厂、渔具厂等68家。岛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学校、渔民俱乐部、集贸市场、百货商店、茶馆酒家一应俱全。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以上,豪华别墅鳞次栉比,被称为“小香港”。
求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