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烈士陵园参观记日记600字

如题所述

观烈士陵园记
迎着和煦的春风,在翠柳的抚摸下,我们顺着春姑娘的脚印,来到了雄伟壮观的烈士陵园,缅怀烈士。
走过彩虹桥,我们已看到了烈士纪念碑,沿着蜿蜒曲上的小径。路边,清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大树“沙沙”作响,唱起了优美的歌儿,蝴蝶在我们声旁翩翩起舞,似乎又在给我们引路。走上小径,如果你稍不小心就会滑倒。
登上台阶,一百多级的台阶,拾阶而上。来到纪念碑前的一块空地,只见,纪念碑坐东朝西,依山而建,高约20米,宽约5米,远处看就像一个巨人,远处看就像一座五指山。纪念碑的约有五层楼那么高,占地面积32亩,正中横着一尊高级青花岗岩的卧碑,横嵌着原中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的“福鼎革命烈士陵园”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碑身呈三角形,象征着革命英雄永垂不朽。环望四周,青松围绕着烈士陵园,在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严寒酷暑中,它巍然挺立,像一位的士兵一丝不苟的守卫着,再看看他的躯干,斑斑点点,多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这让我想到了当年的红军们,老前辈们,为了新中国,为了让我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顾牺牲,奋勇向前,时刻都准备着殊死拼搏……
站在栏杆前,眺眼望去,家乡那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无数辆汽车行驶在公路上,桐山溪就像是一条蓝色的绸带,穿城而过……
看着烈士纪念碑,我不禁肃然起敬。如今国家已经富强,人人都过上了好日子,你们的心愿已成真,烈士们你们就好好安息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09
  200*年4月10日,我们学院组织了一次扫墓,目的地是万松岭的革命烈士陵园。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这样的活动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参加的。一大早,我就来到了革命烈士陵园的山脚下。满山郁郁葱葱的树木,安静的环境让我又增添了一份严肃的心境。随着山脚下扫墓人员的增多,我和一些同学沿着山路开始了这次扫墓活动。
  当我走到了烈士陵园门口,发现这里更让我肃穆。这里有一个西柏坡的展览,我把它看做是一个红色的教育基地。于是,我参观了西柏坡展。
  西柏坡:中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她三面环水,一面依坡,碧波荡漾,松柏苍翠。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 “ 三大战役 ”,召开了举世闻名的七届二中全会。55 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即将获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同志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 两个务必 ”的要求。我认为对于“两个务必”思想的强调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在想,组织看展览容易,去听一场介绍容易,“造势”容易,感动和激动一阵子容易;而不容易的,更具“功力”的,是如何将西柏坡精神真正学到手,真正指导实践用于实践,真正做到细化、量化在我的日常学习工作之中。
  要学习西柏坡精神,作为入党积极份子也要首先带头学好西柏坡精神;其次,就西柏坡精神的产生发展史来看,它的直接指向,包括“两个务必”思想,首先是针对共产党人而言,全国解放前夕如此,今天,仍然如此。
  我以为,参观重要,学习重要,宣传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有的事,如若只从大处去说,只是大而化之去说,都好说——但说并不能代替做,但管用的、致命的还是细节,是千千万万的一时一事,是“水磨工夫”。千层之台其余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我认为西柏坡精神中的“两个务必”,在全党,落实于日常工作之中,在解放思想大胆开拓的同时,时时想想我们的所作所为,包括决策、举措,是否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了,是否艰苦奋斗了,我们是否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我们是否脑子里有一根永不松懈的“进取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的弦,且在工作中得到落实……如此等等。只有这样,我们大力倡导和弘扬的西柏坡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才会得以实实在在的发扬光大,而不致流于形式,流于空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