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解除过度依恋父母的现象?

如题所述

如何让孩子解除过渡依恋父母的现象?

方法1: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合理、公正

为避免孩子产生恋父恋母情结,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的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一致,不可以形成妈妈压爸爸的态势,或反之。包括爱孩子的方式也是如此,不能爸爸对孩子热情有加,无所不满足,甚至是护短,而妈妈就是一个黑脸包公,事事看孩子不顺眼、挑毛病。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天平就会偏向爸爸,时间长了,就会与妈妈产生裂痕,会与妈妈发生矛盾,可能就会不在乎妈妈,眼里只有爸爸,爸爸就是靠山,就是一切,形成恋父情结。恋母情结亦如此。如果标准只有一个,孩子好执行,一旦出现两个不同的标准,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最终孩子会选择一方而放弃另一方。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仅要一致,还要做到公正合理,才能让孩子信服,否则没有说服力,在孩子面前也就不会有威信。

方法2:不要让孩子陷入父母的矛盾中

在和睦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一个健康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意识,父母间的恩爱和相互尊重,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与人交往也会懂得礼节和尊重。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经常会有不同的意见。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不能为了一点点事情争吵,把个人意见完全暴露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听爸爸是对的还是听妈妈是对的,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选择意见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而无视另一方的存在,慢慢的就可能形成对偏向自己一方家长的依赖,产生恋父恋母。所以家长千万注意不要让孩子陷于父母的矛盾之中,即使夫妻之间有矛盾,也不能拿孩子当挡箭牌,而是要给孩子同样的关爱,让孩子体验父母的关心。遇到困难时,夫妻双方要相互支持,让孩子看到团结的力量,体验家庭的温馨。这样孩子就不会藏匿自己的情感,而是合理的表达对父母的爱,一般不会把自己的情感固定在某个家长身上。

方法3:鼓励孩子独立,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愿

孩子小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如果过度呵护,就容易纵容孩子达到依赖的地步,这样长大后就容易形成恋父恋母情结。比如父亲从小对女儿过度照顾,从没有拒绝过女儿的要求,帮女儿穿衣服、洗内衣裤,到孩子有了性别意识,父亲应该让女儿懂得男女有别的时候,父亲还是象对待婴幼儿一样对待自己的女儿,该回避的不回避,让女儿感到父亲和自己之间没有任何距离,觉得父亲是天下最好的父亲,从而父亲就代表了心目中男人的形象。这种孩子成人后,找男朋友时就会把父亲当做参照物,可天下不可能有和父亲一模一样的男人,也不可能完全象父亲一样来对待自己,就会使得孩子遇到择偶的困难。其实反之亦然,如果母亲对儿子的照顾超过限度,没有区分,不保持一定距离的话,儿子亦容易形成恋母情结,影响以后的择偶观。所以这样的问题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尽力从小避免。

家长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替孩子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不背离其健康成长的大原则,就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意成长,哪怕走点弯路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让孩子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同时对父母的建设性建议的正确性感到信服,慢慢就学会分析问题,善于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只要孩子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一般就不会对父母事事依赖,基本也就不会产生恋父恋母情结。

方法4:走出家庭,结交更多的同龄朋友

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时期,会有不同程度的友谊,能结交不同的同龄朋友,这样的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至关重要,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孩子成长起到的效果最明显。同龄人之间的友谊会冲淡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会减少恋父恋母情结的形成,而且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找到沟通的渠道,更容易引起共鸣。为了预防孩子恋父恋母情结的形成,父母从小就应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建立除家长之外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得孩子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及时得到不同渠道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就会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对于已经有恋父恋母情结的孩子,家长就更应该鼓励孩子走出家庭,结交朋友,在初期要多给孩子制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比如家长可以与孩子的同班同学的某些家庭形成联盟,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如春游、秋游,一起打球或游泳,还可以让孩子邀请同班同学来家里写作业或让同班同学邀请自己的孩子去他们家写作业等等,让孩子有更多地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更多地了解同龄人的交友意识,慢慢地以友情取代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进而形成准确的交友观念,以期不影响其成年后的交友。

优竹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8

这个问题看起来属于为孩子立界限的范畴,让孩子能够更加自主,更加独立。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首先是有界限的父母,要给到孩子足够的空间和信任去逐渐独立起来。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初,通过与父母的互动来认识世界,也通过父母的眼睛看到自己的样子。

一般而言,如果孩子在心理上过度依恋父母,主要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环境或者条件。父母往往认为他还不具备自主独立的足够能力,会因为心疼孩子而对孩子的事情主动或被动地包办。当孩子独立去面对和解决一些事情,遇到挫折和困难有所情绪和退缩的时候,家长往往更没有耐心和信心让孩子继续做出尝试、经历挫折,进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的不够信任,不够放手,剥夺了孩子更多的成长的机会。

一位妈妈诉苦说她的孩子两岁半孩子了,至今不能断奶成功,因为每次断奶孩子总是哭闹。我跟她说只要她准备好了,孩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断奶过程孩子有哭闹是正常的,如果妈妈不够坚定,孩子一哭闹,妈妈的决心就动摇,往往就心软了而中断断奶计划。这样的反复其实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妈妈。不会给到孩子真正的抚慰,反而孩子会缺乏足够的稳定感和界限感,以后的分离会更加痛苦。这个妈妈听后坦言,确实是这样,每次断奶都是自己坚持不住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具备面跨越他所面临的障碍的能力。

过度依恋父母的孩子也一样。要想解除这这种现象,父母首先要从内心里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具有独立自立的潜能。

然后,在孩子出现暂时的挣扎和情绪的时候,接纳孩子的正常情绪,不要操之过急,温和的陪伴他,坚定的支持他。

最后,逐渐给孩子创造独立自主的环境和机会,孩子自然会走出来。

每一个问题都是资源,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出路。

微信公众号:心暖花开心理,终生成长路上的支持者、陪伴者、见证者;ID:xinnuan-huakai。

第2个回答  2018-01-08

孩子过度依恋父母,一方面是孩子本身性格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父母太过于溺爱孩子,从而使孩子成为长不大的巨婴。

要解决孩子过度依恋父母这个事情,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首先,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意识,从小事做起,让他们一步步的能够自己面对生活的事情,而不是一有事情就去找爸爸妈妈。比如训练孩子自己吃饭,自己洗漱,甚至是自己整理房间,不要因为觉得孩子还小就放松对他们的独立的教育,否则这可能就会害了孩子。因此,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让他们拥有生活的基本能力,这样才会让孩子不再依恋父母,真正成长为一个能够自己面对生活的孩子。

其次,父母一定要克制住自己想要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的欲望,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中的宝贝,但是正因为是宝贝,更不能就剥夺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只有把他们培养成一个独立的孩子,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长,而不是事先为他们铲平所有的荆棘,这对他们是不利的。

第3个回答  2018-01-08

这其实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父母对于孩子一直非常溺爱,什么事情都帮着孩子去干,孩子的依恋现象可能会更加严重。

而父母如果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即便是孩子不愿意也让他去尝试,他可能就没有那么依恋父母了。

我们都说温室中的花朵抵抗力差,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一定要最先转变观念,让自己的理性和感性达到一种科学的平衡。

当然,这对于人类这种情感类的生物来讲,是极不容易的。

可是想想孩子的将来,我想父母必须要狠下心来,让孩子多多去自己面对困难,面对未来的风雨。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应该懂得放手让孩子独立,这样才是对他人生最有价值的帮助。

所以,父母一定要多给孩子提供这样独立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事。

即便孩子摔倒了,也不要着急扶起来,要让他自己爬起来。

这样慢慢训练下去,孩子对父母的过度依恋就会轻很多,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第4个回答  2018-01-08

很简单,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己的兴趣就行。

一般来说,过度依恋父母的孩子,都有一个很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无时无刻的只想待在父母身边。

但是,要是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就会沉浸在那个兴趣里,不会时时刻刻依恋父母了。

我女儿以前也是一个特别粘人的小家伙,真的是哪怕自己在那玩,也需要你在旁边呆着的那种。所以我有时候总是会有意无意刻意的去远离她这种,想培养她的独立的感觉。

后来有一天,我发现她特别喜欢乐高,于是给她去报了乐高的兴趣班,而且在家里,也会经常买一些乐高玩具。我答应她的是,只要她独立拼完一个乐高,那么我可以接着给她买下一套。

于是,我发现我女儿沉浸在乐高的世界里,开始不那么依恋我了。她会在那花上一上午甚至一天的时间,去照着说明书的图解慢慢的研究拼搭乐高,而不会时时刻刻关注我是不是在身边啊什么的,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而且还可以培养她的专注力。

久而久之,她似乎也习惯了这种感觉,自己在做事的时候,有时候会特别的关上门,让我别去打扰她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