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如题所述

(一)理论准备及实践组织不全面。
这些绩效管理改革往往处于一种零散和自发的状态,在有些地方,绩效管理实际上演变成了政府的“形象工程”。

(二)规范化程度不高。
政府绩效大多处于自发和半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评估的内容设计和评估构建等几乎都是基于政府本身需要而定,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更没有形成制度化。有些地方实行的政府绩效评估成绩甚至都是事先定好,然后布置下去,这既反映不了政府本身的问题,更谈不上以社会和公众意愿作为客观衡量标准;再者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往往都是短期行为,有的更像是为了应付上级或政治诉求,没有科学、战略性的规划,组织者难以从绩效管理的宗旨角度得到全面的反馈。这不仅给下级单位造成负担,有些考评更成了一些人收受礼品、甚至收受贿赂的机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三)信息化程度低。
政务公开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发展比较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凡是能公开的政务信息一律公开,并建立政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但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尚有诸多“例外”的信息没有对民众公开,但对于这些“例外”也没有详细地加以说明和规范,过于笼统,使民众无法判别,政府则有很大解释空间。这就为政府绩效管理带来障碍,无法良性互动,很难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健康快速发展。

(四)评估主体单一。
政府绩效评估多数是政府内部评估,缺乏民众的参与,就是在政府内部大多也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部门的自我评估较少。群众性参与的评估――也就是所谓的“公民评议政府”,由于信息不对称,不仅无法进行评价,而且各个部门由于考虑自己的利益,无论是材料的收集还是处理分析都存在“暗箱操作”,从而影响整个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特别是缺乏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由于多是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且这些人大都掌握专业知识,信息面较广,又与被评价者没有利益冲突,更能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第三方评估虽然在部分省市已有了雏形,但相对于成熟、发达的政府绩效管理国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绩效考核体系不够科学。
政府绩效管理大多数都是从指标入手而不是从使命和战略入手,很容易陷入指标的纠缠,同时大多都会试图建立起一套各地政府通用的绩效考核体系,一些研究者甚至还试图运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提高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精确度”。然而,我们不应该采取一套完全一致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或要求达到相同的指标值。这是因为,尽管全国各地的同一级地方政府所承担的管理职能是大体类似的,但由于全国不同地方在地理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的地方在发展战略方面是有所区别的,不应该要求所有的地方都去追求相同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我们现行的政府绩效评估思路恰恰是用完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进行评估,这就造成了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去招商引资,不遗余力地上项目、搞开发区、修广场,而不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本地的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谋求地方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大一统”的评价模式还存在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这就是,很多资源贫乏、地理位置不佳以及经济、教育和社会基础薄弱的地方政府,恐怕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太好的绩效评价结果,它们无论努力可能都无法去跟那些在资源“天赋”或历史基础较好的地方去比。这样一种一刀切式的绩效考核,实际上无法反映各地政府付出的实际努力和真实绩效,也使那些基础薄弱的地方政府失去努力的动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