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应

如题所述

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很重要,但你知道吗?最后的印象也非常的关键。

比如说在一个项目里,你可能一直都表现得很好,只是因为最后的一个误而被全盘否定。比如说在一段旅途中,大家都相处得很愉快,只是因为最后的矛盾和分歧,搞得大家分道扬镳,连朋友都做不成。

为什么最后的印象非常的重要?

我们又如何打造一个happyending?

那想要了解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是近因效应,说到近因效应,我们要先来温故一下什么是首因效应,那么它也和心理学家洛钦斯的实验有关。

洛钦斯发现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最先出现的信息比之后出现的信息对个体的影响更大,称之为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段材料热情外向,第二段材料冷淡内向,洛钦斯准备了两段描写学生吉姆的材料。第一段把吉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外向的人,第二段则相反把吉姆描写成一个冷淡内向的人。

第一组:热情外向、热情外向。第二组:冷淡内向、冷淡内向。第三组:热情外向、冷淡内向。第四组:冷淡内向、热情外向。

他把这两段材料变成成了四种排列组合,分别是外向加外向、内向加内向、外向加内向和内向加外向四组。故事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会按照最先阅读的材料为吉姆的性格定性,那符合首因效应。

但是有趣的是,洛钦斯发现,如果在这两段材料的中间穿插一些其他的活动,实验的结果会变得不同。

这次他准备了两组故事,第一组前半部分呈现的是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材料,而后半部分呈现的是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材料。第二组则相反,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吉姆冷淡内向的材料,而后半部分呈现的是吉姆热情外向的材料。

第一组故事:热情外向、冷淡内向,83%的人认为吉姆是个内向的人。第二组故事:冷淡内向、热情外向,82%的人认为吉姆是个外向的人。

他将这两组故事分别给实验的参与者来阅读,和之前不同的是,阅读完前半部分之后,会暂停一下,回答一些其他的问题,然后再继续阅读后半部分。

结果发现阅读完全部的材料之后,第一组有83%的人认为吉姆是一个内向的人,第二组有82%的人认为吉姆是一个外向的人。

也就是说这一次对吉姆的评价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最先阅读的材料,而是最后阅读的那段材料。研究者们认为,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都属于顺序效应,也就是刺激出现的顺序会影响人们的判断。而和中间呈现的信息相比,最先和最后呈现的信息影响更大。

那什么情况下第一印象重要?什么情况下最后的印象比较重要呢?

呈现的信息数量较小时,会出现首因效应,当信息比较简单的时候会出现首因效应。呈现的信息数量较多时,会出现近因效应,当信息比较复杂的时候会出现近因效应。

如何利用近因效应去留下一个良好的最后印象呢?

聊天时注意说话的顺序。

比如把我今年涨工资了,但市场行情不好,改成今年市场行情不好,但是我涨工资了。又比如说把我对你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是你让我失望,改成你让我失望了,是因为我对你抱有很大的期待。

要特别注意一件事情,一段关系,一次谈话的结尾。

比如分手时最好不要撕逼,不然对方可能会把你之前对他的好都全部抹净。又比如说在谈判时可以先把丑话说在前面,但是在结尾给对方一些超预期的反馈。

如果你已经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可以通过101部策略刷新它。

所谓第101部就是创造一次新的良好体验,以消除最近一次留下的糟糕印象。它的关键在于寻找良好的共同动机。比如说两夫妻吵架,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共同动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