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进今赶考的具体时间

古代秀才进今赶考的具体时间

科举制度建立时,各朝各代在京中考核大都是在春季,至于具体时间没有定数。宋朝以后,科举定为三年一次。秋季进行州县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开考,即京中的考试。

其实,你所说的“秀才”只在元 明 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

因此具体时间的话看以下: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138.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9
不是每个人都能进京赶考的;每三年一次乡试 学子都到当地省城进行考试 得中举人后才能进京。(另明朝时国子监的监生可以直接进行会考)。
第二年春天进入京城的太学或礼部 这个阶段是会试 得中进士方可进入下一阶段
同年开始进行殿试 由时任天子进行出题 分别列出三甲 这也是所谓的天子门生

如上得出结论 赶考每三年一次, 每次需花费时间是两年
第2个回答  2010-12-19
会试, 会试朱卷
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金代凡府试中选者可参与会试。泰和二年(1202) 定,策论三人取一, 词赋经义五人取一。元代乡试取300人,三分之一可参与会试,其中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四分之一。考试内容重经义,轻诗赋。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与国子监的监生也可一同应试。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第3个回答  2010-12-19
应该和现在的 差不多啊 ~电影里面可以看到啊~他们都没有穿冬装进去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