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中的几个重点词句,应该怎样理解?

如题所述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虽然不足百字,却把修身养德治学成才的大道理谈得非常深刻,非常透彻。课文虽然很短,但是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正确理解并体会词句的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不光要借助注释去理解,还要联系语境及生活经验去理解,有的时候教师也要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

本人就课文中一些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一,“夫君子之行”怎么理解?

这个句子,一般的解释是“君子的操行(品德修养)”,这样理解的话,和紧跟其后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语意交叉重复。

要正确理解这个句子,关键在“行”字怎么解释,其实我认为“行”字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十字路口,《说文解字》认为是"人们在路上走或小跑"。

结合课文的语境,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君子立身行事,成才成功。

这个句子中的“之”,一般人解释为结构助词“的”,我认为“之”在这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我这样理解这个句子,才能和后面两句语意贯通,文意相连。

第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该怎样理解?

这个句子里面有两个关键词语,第一个是“静”,有人理解为“不贪图物质享受”;第二个是“俭”,有人理解为“节俭”。这样的理解都有道理,但是内涵不足。

这两个句子是互文见义。

“静”的意思是心无杂念、安宁专注。“俭”的本义是“自我约束,不放纵”。如“君子以俭德避难”“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中的“俭”,都是这个意思。因此,这里的“俭”侧重指严于律己、克己自责、勤勉谨慎。

这里的“静”指向内心,“俭”指向外在行为。一内一外,相得益彰。

所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古代的君子立身行事、成才成功,首先需要依靠心无杂念、宁静专注、严于律己、勤勉谨慎来修养身心,培养品德。

如果仅仅把“静”理解为无欲无求、不贪图物质享受的话,后面的“悲守穷庐”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第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该怎样理解?

这两句是诸葛亮从反面给儿子讲道理讲危害的。回答的是君子为什么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个人认为,这两个句子同样是互文见义。两句要糅合在一起理解。我的翻译是:如果内心无法恬淡宁静专注的话,就无法明确并且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总而言之,这篇课文虽短,但是词句的内涵确实不大好理解,只要我们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解词释句前后关联,前有跟后有据,联系文章语境及生活经验,就可以掌握重点词句,了解文意。

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作何理解,欢迎讨论,欢迎留言。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快来关注“三尺讲台一路行吟”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16
应该了解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同时也应该结合一些案例来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2个回答  2021-11-16
根据语文课本的内容,还有包含的意义进行理解,了解文章中的词汇,还有其中的含义和概念。
第3个回答  2021-11-16
修身养德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可以成才,如何可以更好的让自己提高,通过这些角度进行阐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