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原则有哪些?如何运用?应注意什么?

如题所述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7)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8)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如何运用?应注意什么?以中学物理教学主例:对于中学物理教学,除应遵循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外,还应依据我们对物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性的认识,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因素和认知结构,发挥周围物理环境的作用来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认为,物理教学中的教学原则不应照搬教育学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或只加一些实例、说明.应该把教育学原理与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提出和切实贯彻的中学物理教学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初步提出以下五条,即:1.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2.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则;3.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4.启发思考、教给方法的原则;5.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原则.下面逐一加以说明.1.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物理学这类自然科学的教学时,首先应当注重教学的科学性.无论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描述与表达.还是实验或练习题的内容、数据等等,都应当是正确无误的. 教学的科学性,最重要的是要把概念、规律讲正确、讲清楚,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分析、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当然,这不是说要一次就把某个问题讲深、讲透、讲全,而是要求不论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都不应有科学性的错误.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正确的应用术语.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阐述,一定要注意用语要正确,表达要确切,例如,讲比热时,应当说“物质的比热”,而不说“物体的比热”;讲电场时,应当说“带电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电场”,而不说“带电体周围的空间叫电场”等等.当然,强调术语的科学性,并不是要求在上课时教师满口都是科学名词象背书一样.我们应尽可能把课讲得通俗易懂,这与教学的科学性并不矛盾.当然,在使教学通俗化时,又要避免庸俗化,注意科学性.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充分并恰当地(不过份地)发掘教学中内在的教育因素,把教育性渗透在教学内容和各种教学活动之中.所谓教育性包括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政治方面的影响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主要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基本途径是:把物理知识的教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来面目,阐述物理知识内在的辩证关系,使学生通过具体物理知识的学习,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品德教育诸如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等. 教学还要有艺术性.所谓艺术性,指的是要讲究教学方法,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教育性恰当而巧妙的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既然关系到人,涉及到教师和学生,而人又有复杂的心理活动,涉及到情感领域的诸多因素,这就不能只遵循一些科学原则,还要有科学所不能完全包括的因素,我们称之为艺术,忽略教学的艺术性是不全面和不妥当的. 科学性是根本,是基础;教育性渗透在科学性的教学之中;艺术性是使科学性的教学达到最优效果的途径、方法和技巧.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有机体.因此,中学物理教学要遵循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2.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则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科学家对情感在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上的巨大影响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进”①.爱因斯坦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②.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就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奖惩所引起的(外在动机);另一种是发自内心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求(内在动机);教学要设法引起学生的内在动机.对于青少年来说,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重要动力.正象布鲁纳所说:“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对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他就会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去,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在知识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探索科学的乐趣,激发起进一步探索科学的热情.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探索科学的志趣. 应当指出,教师应善于运用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这里,教师本身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如果教师有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本门学科,以饱满的情绪带领着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正象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 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应成为指导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3.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 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学习物理的环境,使客观事物、现象形象化,便于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对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了清晰而明确的印象,积累了大量的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和数据,发掘出有待探索的问题,就为进一步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和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规律.在科学研究中,同样也是如此.因此,无论是认识物理现象,还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乃至形成理论,都离不开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获取物理知识的源泉.物理教学中的物理环境,正是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的一个模似和缩影.不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就会把本来生动丰富的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僵死的、无用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就不成其为物理教学. 考虑到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基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努力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与实验的地位.4.启发思考、教给方法的原则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要获得物理知识,还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过程.即把观察、实验得到的感性认识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概念和规律,完成认识上的第一个飞跃.这个思维加工过程,必须按照物理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来进行,也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实际.中学物理虽不能全面地体现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但也渗透了不少初步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法,科学抽象概括法,比较、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运用推理、想象,定性或定量地研究问题的方法,研究问题的理想化方法,处理问题的等效法、类比法,运用初等数学表达概念或规律和进行推理论证的方法等等.学生不学会这些方法,很难做到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而且会越学越困难.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开始学习物理,容易把过去学习数学或语文的方法用到物理学习中来,这就给物理课的教和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自觉地运用物理学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物理学的认识方法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方法去反映,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方法来提出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受了研究问题方面的初步训练.这样即教知识、又教研究问题方法的教学,会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逐步开学习物理之“窍”,就会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变成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从而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不少中学生对一些物理知识的学习并不感到很困难,但是在运用这些物理知识解释现象或解答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常常听到学生讲:老师讲的知识能听懂,就是不会用。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对基本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往往是缺乏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从“懂”到“会用”,这是认识上的另一个飞跃。完成这一认识上的飞跃需要教师的引导,这个引导过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应教给学生在解答物理问题时,首先要弄清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特征和条件,形成正确的物理图景,正确地选取研究对象,在分析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物理规律和公式,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避免那种不加分析乱套公式的做法;在解释现象、回答问题时,用学过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抓住主要方面的特征和条件,进行推理和判断;正确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理想化、等效代替、近似处理等方法来处理物理问题;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来验证学过的知识,进行小制作或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等等。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会分析、处理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启发和引导的。引导不能只靠教师的讲(当然不排斥教师必要的剖析和示范),更主要的是要靠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练。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练习,才能完成这一阶段认识上的飞跃,才有可能逐步掌握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 “启发思考、教给方法”,应当成为一条对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的基本要求。5.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当把它很好地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从物理科学方面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科学文化素养。只有使我们的教学认真做到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才能保证所学的知识与它的来源、基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不致脱节,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够运用到实际和生活中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有生产技术中的物理问题,有生活经验中的物理事实。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主体和这些客体的相互作用,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同时,创造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由半独立到独立、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用于实际,并注意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这里应突出它所运用的物理原理,不涉及它的技术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还包括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有关当地的生产、能源、环境等实际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学会了物理,能解释和说明多种自然现象,能解决社会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物理既有趣,又到处有用。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积极思考,因而知识学得快,学得活,掌握得牢,会运用;同时,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因此,“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应成为指导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又一个基本要求。上述五条教学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地加以贯彻。除了上述五条教学原则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于教育学中其他通用原则如可接受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当然也应认真加以贯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